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学生35人,男14人,女21人。
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科学作业起着检测目标达成情况的重任。为了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我采用了星级评价,每次作业做得清楚并全对给予一面小红旗。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四、主要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五、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教学重难点
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七、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八、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九、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十、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11—2.13 2月12日学生注册缴费 2 2.14—2.20 始业教育\\学习小组组成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 2.21—2.27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造一艘小船 5、浮力 4 2.28—3.6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5 3.7—3.13 第一单元复习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6 3.14—3.20 3、液体的热胀冷缩 4、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7 3.21—3.27 6、热是怎样传递的 7、传热比赛 8、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3 3 3 3 3 3 起止日期 教 学 内 容 2月11日教师报到; 教时 8 3.28—4.3 第二单元复习 1、时间在流逝 2、太阳钟 3 3 9 4.4—4.10 清明节 机动 期中考试 10 4.11—4.17 3、用水测量时间 4、我的水钟 5、机械摆钟 3 11 4.18—4.24 6、摆的研究 7、做一个钟摆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3 12 4.25—5.1 第三单元复习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13 5.2—5.8 3、证明地球在自传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3 14 5.9—5.15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以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机动 3 15 5.16—5.22 第四单元复习 概念梳理 3 16 17 18 19 20 5.23—5.29 5.30—6.5 6.6—6.12 6.13—6.19 6.27—7.3 总复习 总复习 总复习 总复习 期末考试 3 3 3 3
黄克蓉 2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