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一单元
人口增长 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高则出生人口多(×)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1、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 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2、人口增长的五个阶段和金字塔
人口增长的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出生率的下降使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零增长。
3、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 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探索]中国与欧洲人口增长的比较:出生率:中国>欧洲,死亡率:欧洲>中国(原因,欧洲人口老龄化),欧洲后期出现负增长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9页案例研究):六个阶段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 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思考]①出国旅游属国际人口流动 ②我国大学生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属国际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 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 3、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现代),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 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人口迁移流向 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 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 亚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人口迁移:历史上 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2个阶段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迁移原因:推拉效应 迁出地不利条件(推力),迁入地 (拉力)有利条件
4、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5、其他 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思考〕美国老年人迁往阳光地带原因:良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较低的生活费用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角度
(环境人口容量)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 木桶效应)、经济等
阳光、空气对环境承载力没有限定。目前,用粮食生产(土地)来估算承载力应用最广泛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更有意义,合适、“发展”角度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地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特点:相对性。世界60亿,中国7-10亿。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探索〕英国终年盛行西风 工业区一般布局在东部
河流自西向东流 西部环境好,为高级住宅区,东部为低级住宅区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无CBD)②CBD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 环境不好
②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混合区 综合功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思考〕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 背向
(按收入) 低级住宅区:面积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发展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 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 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理论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 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 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 城市化进程加快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37页图2-2-4,大体了解城市群分布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