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检查线路中桩、支线、夹直线、缓和曲线起始点。
4、测量检查轨道正线间距、站线线间距、车站主要建筑物和设备于线路中心间距。
5.10.5房建竣工测量的质量控制要点
检查建筑物、构造物的坐标和几何尺寸。所有建筑物的室内净空和地面高程。复核永久水准点的实测成果。
要求土建工程施工测量、构筑物变形测量、安装工程测量和竣工测量由施工单位按铁道部现行标准、规范和设计文件在设计控制测量网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监理单位应全过程对施工单位的测量工作进行复测,平行观测或旁站,并将线路复杂变化大的路基,特大桥,大桥,管涵,隧道和过渡段作为监测重点。复测尽可能到位,桩基承台墩身坐标,隧道中心线,路基五大桩中线要达到20%的复测频率,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应为总测点的10%,地质复杂、工程难度大,及过渡段等区段应为总测点的20%。平行观测应由监理单位专业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测量”的方式同步进行。
要求施工单位测量设计或方案及交接桩测量资料必须齐全,并附标桩示意图,标明各种标桩平面位置和标高,必要时附文字说明。依照资料进行现场核对,检查清点标桩。
设计交接桩工作办理完毕后,必须履行交接手续,填写交接桩记录表一式八份公司、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各二份,交接桩记录表存入工程档案。
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的要求所有的控制测量和施工放样测量必须
19
进行换手测量。对工程项目的关键测量科目必须实行彻底换手测量,一般测量科目应实行同级换手测量。彻底换手测量,须更换全部测量人员、仪器及计算资料;同级换手测量,须更换测量和计算人员,测量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签认制度,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工程测量资料和测量成果资料妥善归档保管,装订成册。
定期,不定期对施工单位的测量原始记录,测量资料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熟悉设计图纸,参加设计交底,对设计交接的原始资料进行复核,如对施工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公司,协同设计单位研究解决。
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施工测量的内外业资料进行检查,对其内外业成果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复核,采取抽查或旁站的方法进行检查,必要时独立复测。
对施工单位要求测量时应特别注意相邻标段搭接处测量结果及资料的符合性,必须组织相邻标段进行贯通测量和跨标段联测。
6 构筑物变形测量
6.1一般规定
高速铁路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对高速铁路及其附属建筑物进行变形测量。
高速铁路变形测量的内容包括路基﹑涵洞﹑桥梁﹑隧道﹑车站以及道路两侧高边坡和滑坡地段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
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对高速铁路变形测量的内容﹑方法﹑范围和监测频率进行规划和设计;变形监测工作实施前,应制定监测技术方案。
20
变形监测工作应根据线下工程施工的开工时间﹑工程进度以及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值。
变形监测网(水平位移检测网﹑垂直位移检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和高程系统,按工程需要的精度等级建立,并与施工控制网联测,一次布网完成。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Km。
工作基点应选择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
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
高速铁路变形监测的精度应按测量的中误差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的原则进行设计。变形测量的等级划分和精度要求应符合表8-1的规定。
表8-1变形测量等级划分和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0.3 0.5 1.0 2.0 0.1 0.3 0.5 1.0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1.5 3.0 6.0 12.0 基准点应建立或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固位置,宜选用CPI﹑CPII控制点以及线路水准点。当需要增设基准点时,按照线
21
路水准点的埋设要求增设基准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采用的仪器应进行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每周期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每周期变形观测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1采用相同的网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套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固定基准点和工作基准点;
5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6变形监测频率应根据监测目的﹑变形量的大小和变形速率等因素进行设计。变形监测频率既要系统地反映变形过程,不遗漏变形的时刻,又要科学制定以降低监测的工作量。
变形监测基准网
水平位移监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一次布设;控制点宜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
水平位移监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2的规定。
表8-2水平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 1.5 平均边长(㎜) ≤300 ≤200 ≤400 ≤200 ≤450 ≤350 测角中误差(\0.7 1.0 1.0 1.8 1.8 2.5 测边中误差(㎜) 1.0 1.0 2.0 2.0 4.0 4.0 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0.5\级仪器 9 6 6 4 4 3 1\级仪器 12 9 9 6 6 4 2\级仪器 - - - 9 9 6 一等 二等 3.0 三等 6.0 22
四等 12.0 ≤600 2.5 7.0 3 4 6 在设计水平位移监测时,应进行精度预估,选用最优方案。 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8-3的规定。
表8-3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相邻基准点等级 高差中误差(㎜) 每站高差中误差(㎜) 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检测已测高差较差(㎜) DS05型仪器,视线长度≤15m,前后视距差≤一等 0.3 0.07 0.15√n 0.2√n 0.3m,视距累积差≤1.5m;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二等 0.5 0.15 0.3√n 0.4√n DS05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DS05或DS1型仪器,宜按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DS1或DS3型仪器,宜按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三等 1.0 0.3 0.6√n 0.8√n 四等 2.0 0.70 1.4√n 2.0√n
6.2隧道变形测量
6.1.1隧道变形测量应在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进行,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6.1.2观测断面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隧道洞门结构范围内应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隧道围岩变化处应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隧道内一般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应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Ⅱ级围岩原则上不设变形观测点,必要时每800m设一处变形观测断面。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应适当加密布设;
隧道洞口﹑明暗分界处和变形缝处应进行沉降观测;
23
测量监理细则3. 11 核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