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简答+论述)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① 、从狭义上讲: 马克思主义 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 基本理论、基本观点 和 学说的体系。
②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 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 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①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②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 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 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
基本观点和学
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
恒和转化定律 与生物进化论 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是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② 、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 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4、 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
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 ,它们代表了 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 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重大意义。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
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 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
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5、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1
①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i.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ii.意识活 动具有创造性;说.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iv .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 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①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
量的统一;②、掌握事物的度具有 重要的意义;③、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 识事物的质;④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 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
坚持
才能
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 联系起来的; ④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1)、对立统一规律 即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 它揭示出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 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2)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
① 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的问题;
② 、它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 匙”; ③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④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 在。
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
既克服其消极因素
跃。
10、 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①、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两个 特点: 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 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11、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
2
的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 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3、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1) 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 产力,其社
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2) 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①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
③是形成人类一切社
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②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会关系的基础;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4、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改革的含义: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
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上
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 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②、作用:i ?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
.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
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ii 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5、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iii ?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① 、人民群众 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②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 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 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 变革的决定力量。
16、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①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
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三是
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
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的意义)部分自由发挥。
17、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两者含义: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 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 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是人类社会的一对内部矛盾。
设施
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作用;上层建筑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 、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ii .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i .经济基础决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
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 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