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孟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研读文本,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合作探究,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孟子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以及他的“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2、通过写作,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

3.引导学生课外延伸,阅读《孟子》,提高作品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分析阅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三、课型:讲读课 四、课时:第2课时 五、教学设想(方法):

自学法、品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篇文章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②学会提出问题、辩证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议论性散文结构。

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孟子观点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与在当时社会不为所用的历史局限。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

1/ 4

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过孟子的文章,对“王道”和“仁政”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从文言文关于“文”的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让学生课前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已经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的重点就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现实意义和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的赏析上。

课堂环节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时期,魏惠王在公元前361年,将自己的国都迁都到了大梁(开封),自己也因此改名为梁惠王。此时一位55岁的风尘仆仆的长者,他满怀激情的来到大梁,向魏惠王兜售了一套治国的道理,这位长者,就是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的儒家衣钵继承者孟子。开封市的人民为了纪念此次前来的意义给他修建了著名的游梁祠,并且手书这样一幅对联:

“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百世之下莫不兴起况于亲炙之者乎。”

那么孟子到底为梁惠王传授了什么有价值的治国思想?对我们后世人又有何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寡人之于国也》。

二、教师范读,学生感悟: 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语调。 三、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的大批迁徙或者逃亡,而当时既无户籍制度也无今天的移民政策进行约束和限制,所以百姓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国家作为安家的乐土,所以,一个国家人口的数量就成为了衡量这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频繁的征战,使统治者对外扩张和征伐,对内兵役和劳役繁重,造成生产力遭受严重的破坏,出现了劳动力和士兵匮乏的现象。要想恢复国家实力,争夺人口,成了当务之急,梁惠王当然也不例外。概括起来,这就是国情的需要。

2/ 4

3、孟子直接回答了梁惠王的人口疑虑了吗?那针对于梁惠王的疑虑,孟子是如何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呢?

——学生齐读第二段引出“引君入彀”论辩术。

“请君入彀”就是在论辩过程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后连用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第一步:孟子对于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采用梁惠王最熟悉的事情来巧妙设喻,(启发对方),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第二步:设出一个圈套,举出两个逃兵,指出他们“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指出他们是逃跑的距离不同,本质相同的情况提出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行为,你觉得怎么样呢?”逼梁惠王回答:“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得出结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为后文陈述观点,做好铺垫,

四、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孟子认为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王道世界?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发展有何意(古为今用) 1、总结孟子给出的“使民增多”的具体措施

2、小组探究:孟子的王道分成几个阶段,都保证百姓的几项权利 明确:王道之始只是保民温饱,是生存底线; 王道之成还需让百姓吃好穿暖,接受教育; 保证百姓:生存权、教育权、平等权。 3、总结儒家的王道思想 明确:保民——富民——教民

虽然王道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核心却是“以民为本”。补充当时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

4、课堂延伸现今意义(链接国策) 五、写作练习:

孟子作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文化名人,请你为他拟写一段60-80字的颁奖词。(课堂展示)

六、课堂小结:圣人虽已逝,千载有余声。虽然孟子早已不在,但他的思想却一直闪烁着

3/ 4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孟子》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研读文本,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2、合作探究,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体会孟子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以及他的“仁政”思想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2、通过写作,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ihcu2sxvk8az813jgo32teb88j4b1005q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