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同课异构精品课堂《解直角三角形》一等奖教案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节课是本单元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贯彻最重要的一堂课。在高效课堂模式中,一堂课的紧凑性和教师活动的多少,决定着课堂容量的高低。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学生的实际操练和练习时间,对于一堂课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课堂环节的布置,应该力求简练,语言应用尽量通俗易懂。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备课的充足与否有很大关系。而教案作为这一行为的载体,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节课的准备环节,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解直角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ab;cosA?;tanA?ccbasinB?;cosB?;tanB?ccsinA?a;cotA?bb;cotB?aba ab

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sin????的对边??的邻边??的对边??的邻边;cos??;tan??;cot??斜边斜边??的邻边??的对边

(2)三边之间关系

2 2 2

a+b=c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

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b=2, a=6,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a6==3 b2∴ ?B?60

∴ ?A?90??B?30 ∴C=2b=22 解 ∵tanA=

例 2在Rt△ABC中, ∠B =35,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解:?A=90??B?90?35?55

b tanB?

ab20 ?a???28.6

tanBtan35bsinB?c

b20?c???35.1sinbsin35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4.巩固练习 P91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a b c A B

1 √ 2 3 4 5 6 7 ac?a?b b √ √ a22sinA?b?c?a c √ b=a?cotA √ ac?sinA √ b=a?tanB a?A?900??B c?cosB √ √ b22cosA?a?c?b c a=b?tanA √ √ bc?cosB a=b?cotB √ b?A?900??B c?sinB √ 22tanA?ba acosB?c ?B?900??A tanB?√ sinB?bc ?B?900??A √ 8 a=c?sinA 9 a=c?cosB 1不可求 b=c?cosA b=c?sinB 不可求 √ √ 不可求 √ √ ?B?900??A √ ?A?900??B √ 0 注:上表中“√”表示已知。

四、布置作业

课题 28.2 解直角三角形(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

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口答.

2、在中Rt△ABC中已知a=12 ,c=13 求角B应该用哪个关系?请计算出来。 (二)实践探索

同课异构精品课堂《解直角三角形》一等奖教案1

本节课是本单元中,对知识的理解和贯彻最重要的一堂课。在高效课堂模式中,一堂课的紧凑性和教师活动的多少,决定着课堂容量的高低。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少地利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学生的实际操练和练习时间,对于一堂课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课堂环节的布置,应该力求简练,语言应用尽量通俗易懂。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备课的充足与否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ib7g3esci05ej21u0rq9kfa25180i00k6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