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案例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在中,如何把内涵丰富的理念、规律、模式与方法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公共管科教育面临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而案例教学就是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提高公共管理类教学效果,培养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迫切需要加强案例教学法。 一、公共管理教学案例的标准
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就是对特定的问题从实证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以脚本等形式实现对事件的“还原”和“再现”,并供读者进行评判。一个好的公共管理案例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并且让学生思考:“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该怎么办?”因此,案例的选择对于案例教学成效尤为重要,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标准:
(一)案例的答案不是唯一和绝对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日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反映在案例教学中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如自由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对于市场的认识就截然不同。由于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类人员思维”能力,而公共管理活动涉及各阶层以及不同阶层的个人,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往往是冲突的,因此,“类行政管理人员思维”缺乏合法的严密性与精确性,是一种试验性、直觉性的推理过程。案例教学应该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二)案例要能引起争论
公共管理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在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在认真思考和相互辩论中得到加强的。在案例教学中,虽然教师掌握的知识更多,但是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期望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因此,教学案例应该能够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往往害怕这种争论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影响教师的权威,故而压制争论,这极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案例要能够引起“冲突”,引发不同的思考和争论。 (三)案例必须是真实的
案例是对已经发生的公共管理事件的“还原”或者高度概括,因此这些事件本身就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性,案例来源于
社会生活实践。案例的真实性保证了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和融合,既增加了学生的经验积累,又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首先是一个故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成为案例。真实性是案例的生命力所在,保证案例的真实性也是教师最基本良知的体现。 (四)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创新型管理人才需要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学生围绕教学案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改变传统的由老师高度控制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有可能提出与老师完全相反的观点,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借此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思辨能力。这种批判性思维目的是激发学生提出合理的、具有说服力决策或者行动方案,给学生一定程度的压力,使他们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更好的锻炼,而这就要求案例不能过于简单。
(五)案例要明确解决的问题和决策的主角
“案例需要一个戏剧性的焦点,一个特定的、可以辨认的人物,一个让学生辨认的优势地位”[1](P127),在缺乏一个可被确认的决策者的情况下,案例作者的分析会模糊不清和过分理想化,这会使得学生避开现实世界中控制某些行动的特定压力。(六)案例具有能够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案例的争论以及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都需要从案例中提取大量的信息,学生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如果信息不全,学生的分析和推理也就失去了依据,或者形成“不知所云”的局面,因而学生只能得出肤浅的、反应式的和模糊的思考。
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我国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讲授式教学唱主角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利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依然唱主角,这其中既有教师观念的因素,也有教师能力的因素。首先在观念上,很多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手段的知识单向流动,认为教学活动就是要对学生加以严格地控制和监督,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完成任务和练习技能。这种观念上的落后使得教师认识不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甚至设置各种障碍逃避案例教学。其次,教师能力的不足也使得案例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案例教学训练,部分教师把案例教学视为“举例子”,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简单化理解,没有认识到案例教学的深刻变革。实际上,案例教学和事例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展开互动,教师并不简单地评定学生答案的正确或错误,仅仅是对判断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论,这也
是案例教学与事例教学的主要区别所在。在案例教学中,案例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中心,而在事例教学中,事例仅仅是支撑教师观点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师往往是通过一定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这实质上仍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
(二)案例教学的绝对化和片面化
案例教学和授课教学是公共管理教学活动中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但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部分教师往往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片面强调案例教学,盲目地压低甚至排斥授课教学,唯“案例”是从,这就造成了案例教学的绝对化和片面化。实际上,案例教学并不排斥授课教学,两者是相互补充的关系,都有其各自适用的情境。讲授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基本理论知识的生产,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以讲授教学效果较好,而案例教学往往是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只有学生在掌握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案例教学的绝对化和片面化也表现为不分教学对象盲目地采用案例教学。相对于研究生来说,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基础知识,应以授课教学为宜,适当地施以案例教学,“对本科生采用案例教学的课时应保持在10%至15%,最多不超过20%;对研究生,由于通常已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的分量可以重一些;至于以管理实践为主要目的MBA教学中,更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国外的MBA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已占到70%至
80%”[2],因此,不同教学对象采用案例教学的比重也是不同。在案例教学阶段,不能唯“案例”是从,盲目地排斥授课教学以及降低授课教学的比重。 (三)案例质量不高
目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着“三多三少”,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三多三少”主要是指“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3]。首先,公共管理案例陈旧。从目前教学案例的编写来看,很多案例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案例,案例陈旧,缺乏生活气息和可读性。其次,公共管理案例照搬其他学科案例现象严重。公共管理的很多教学案例往往都是直接从和企业管理案例直接搬运过来,但是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和企业管理具有明显不同的学科特点,这种案例很难满足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需要。再次,公共管理案例的本土化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公共科的起步较晚,往往采取引进西方国家案例的方式来弥补本土化案例的不足。但是,由于传统以及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些引进的案例往往“水土不服”,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现象,脱离了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这种外来案例的适用性较差。
三、提高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教师、学生和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引导者、案例是手段,因此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提高公共管理案例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