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论南北朝之前的佛道之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论南北朝之前的佛道之争

专业:初民学院文科试验班 姓名:程杨帆 学号:2013351023

摘要:东汉之时,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道教也在中国本土诞生,这两大宗教,因教义的冲突,根本上还是经济方面的冲突,而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佛道二教起初就有互相攻讦的事例,但至于东晋南北朝之时,才尤为激烈。道教因不满佛教在中原站稳脚跟,而提出“老子化胡”、“夷夏之辨”等观点,希望借此打压佛教,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而佛教徒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反驳。北朝时期,道教借助统治者的力量,打压佛教,实施了“二武灭佛”运动。东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尤为热闹,而佛道二家在争论中也不断学习对方长处,发展本教理论,实现了双赢。

关键词:佛道之争 老子化胡 夷夏之辨 二武灭佛 双赢

相传,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由此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是为道教正式创立。由在中国正式出现的时间来看,佛教早于道教,道教由此不具备时间上的先天优势。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来看,佛教为西域传入,当属“夷狄之教”,而道教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由此来看,佛教不具备文化与地域上的先天优势。佛道

1

二教,各有优劣,在早期,二教就因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发生了冲突,至于东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愈演愈烈,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一页页精彩的篇章。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吸引了一批官僚贵族,佛教由此拥有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向佛教发起了挑战。道教奉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为道教创始人,尊为“太上老君”,为了打压佛教,他们有意提高老子的地位,提出了“老子化胡说”。《后汉书·襄楷传》中提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魏略·西戎传》中说:“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老子化胡说”认为浮屠即是老子或老子的弟子,佛教为老子为教化胡人所创。西晋时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更将这个故事写得有声有色。道士们想借此证明道教高于佛教,佛教徒们对此提出反驳,其中有名的便是《牟子理惑论》。

南朝的佛道之争,发端与宋末齐初的道士顾欢作《夷夏论》。《夷夏论》中认为佛道二教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如佛教追求涅槃重生,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佛教经典众多,文辞华丽,道教经典少而精炼。但同时认为,佛道二教“在名则反,在实则合”,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教人超脱。《夷夏论》还认为,佛教在印度是圣教,道教在中国是圣教,佛教到了中国,带来一大批印度风俗,“端委摺绅,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夷之服;擎跽磬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

2

流之肃;棺殡榔葬,中夏之制;火焚水沉,西戎之俗;全形守礼,继善之教;毁貌易性,绝恶之学。岂伊同人,爰及异物。\这些印度风俗破坏了华夏风俗,因此佛教不能在中国传播。《夷夏论》尖锐地指出,佛教使许多人无后,是为不孝,使许多人不纳租税,是为不忠,因此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极大。《夷夏论》是一篇掷地有声的反佛檄文,作者站在华夏文明的立场上,指责佛教为破坏中国社会的夷狄之教,有推动封建统治者灭佛的倾向。其后出现的《三破论》,更是尖锐地指出,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如此恶劣无礼的宗教,应该在中国彻底禁绝。

面对道教徒咄咄逼人的进攻,佛教徒也做出了强有力的反击。针对顾欢的《夷夏论》,明僧绍作《正二教论》,朱昭之作《难顾道士夷夏论》,朱存之作《谘夷夏论》,进行反驳,并且还有僧人提出孔子、老子都是佛的弟子,是佛派来教化中国的偏激观点。面对更加咄咄逼人的《三破论》,佛教界更是大加鞭挞。后来信佛的《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作《灭惑论》,此书中认为,佛教不仅无害于社稷,而且教化人心,对社会稳定大有好处,孝是发乎内心的,出家者虽剃发,但教化人心,是舍小孝为大孝。《灭惑论》同时指责《老子化胡经》纯属“奸猾祭酒”所伪造。南朝释玄光的《辨惑论》,认为只存在儒佛两教,道教为儒教的支流,并且指出道教有“五逆六极”之罪,并且讽刺了道教的修炼方术。

3

佛道之争在南朝搞得轰轰烈烈,在北朝也别有一番风景。《三破论》出世之后,不仅引起南朝佛教界的震动,而且极大地吸引了北朝佛教界的注意力。北朝佛教界同样提出许多驳斥和攻击道教的观点。北朝道安作《正二教论》,甄鸾作《笑道论》,《正二教论》指出佛道二教并非同源,《笑道论》则通篇攻击道教的可笑之处。但北朝的佛道之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还当属“二武灭佛”。

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总共有四次,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三武一宗”分别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朝武宗和后周世宗,而前两次灭佛运动都发生在北朝。北魏时期,寇谦之发展道教理论,主张去除“三张伪法”,改革天师道,由此取得了统治者的信任,司徒崔浩从旁怂恿,儒道二家联合,使太武帝下定决心灭佛。一时间,北魏全国上下,毁经像,除佛寺,灭沙门,大量僧尼被迫还俗。另一次北朝的灭佛运动发生在北周武帝时期,周武帝时期,佛教十分繁荣,佛寺占据了大量社会财富,大量人口出家为僧尼,在南北朝那种变幻莫测的政治环境里,佛教的极其繁荣对国家的统治极为不利。周武帝下令灭佛,同太武帝一样,遣散僧众,毁坏佛寺与经像。“二武灭佛”是北朝统治者用暴力灭除佛教的运动,对北朝佛教的膨胀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二武”去世之后,佛教都又迅速复兴,并没有在北朝销声匿迹。

4

佛道之争中,佛道二家为了自己的地位,唇枪舌剑,互相诘难,构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道奇观。然而,佛道二家在竞争中也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创新自己的理论,从而实现了双赢。道家拥有中国本土宗教的良好出身,但在理论上却缺乏系统、严密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佛道辩论中往往处于劣势,道教徒“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佛教思想来发展道教思想。南朝的道教宗师葛洪的《抱朴子》和另一位宗师陶弘景的《真诰》中,都有明显借鉴佛教思想的成分。此外,道教徒还抄袭释迦摩尼的诞生神话,杜撰了李老君的出世神话。道教的戒律体系也不如佛教完善,所以道教还模仿佛教的戒律创造了自己的戒律。佛教是异域宗教,所以在传播过程中有时需要借助本土宗教道教的思想来传播。魏晋时期玄学盛行,有的僧侣用“三玄”来讲解佛经;翻译《法句经》时文、质二派争论,质派以《老子》、《周易》作为自己的论据;同时还出现许多佛道兼通的僧人,如东晋僧人支道林深通玄学,不仅能讲佛经,还作《逍遥论》,成为玄学大家;佛教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誓愿文》中反复提到神仙、芝草、内丹,想借外丹力修内丹,祈求长生,这明显收到了道教长生思想的影响。

佛道之争,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的必然产物。然而,千余年的佛道之争并没有使二者中任何一方销声匿迹,而是都实现了理论的超越,这也充分反映出中国这片文化热

5

土的开放性。认真研究佛道之争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正确面对外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部分作为平时成绩之考查:

本学期中国哲学史课程从汉代儒家讲到隋唐道家。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合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的需要,因此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得以兴盛于汉代。东汉时期,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道教也在中国本土诞生。汉代之后,儒学地位下降,佛道地位上升,佛道二家发生争论,同时二家的理论也在不断进步。佛教不断向适应中国人心理的角度变化,即不断中国化,道教也在吸取佛教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使自己的思想体系更加系统,理论更加精微。总而言之,汉代到隋唐的哲学史,是儒家由盛转衰,佛道在斗争中不断前进的历史。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改变了之前对佛教的浅薄看法,认识到了佛教理论的精微,感受到了佛学体系的博大精深。并且深深感到在道教的与佛教相斗争而发展的过程中,这一本土宗教吸收了大量佛教思想的精华,来弥补自己理论上的缺失。所以,我对当今中国哲学要发展,必须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这一观点更加赞同。

6

浅论南北朝之前的佛道之争

浅论南北朝之前的佛道之争专业:初民学院文科试验班姓名:程杨帆学号:2013351023摘要:东汉之时,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道教也在中国本土诞生,这两大宗教,因教义的冲突,根本上还是经济方面的冲突,而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佛道二教起初就有互相攻讦的事例,但至于东晋南北朝之时,才尤为激烈。道教因不满佛教在中原站稳脚跟,而提出“老子化胡”、“夷夏之辨”等观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i4cd7h4sv7yqpo85nd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