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3脾胃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④患病日久,气虚及阳→脾胃阳虚证

⑤胃阴不足→胃失濡养,失于和降→胃阴耗伤证

3)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实证——外邪、食滞、痰饮、肝气→犯胃→胃气壅阻,和降失司 虚证——气虚、阳虚、阴虚→胃失温养→无力和降 →气逆于上 胃失濡养→不得润降 4)转归预后

暴病呕吐——多属邪实——治疗较易,预后良好(痰饮与肝气犯胃每易复发) 久病呕吐——多属正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较为难治 若呕吐不止,饮食难进——易变生它证,预后不良

如久病、大病之中——呕吐而食不得入,面色苍白,肢厥不温,脉微细欲绝 ——为阴损及阳,脾胃之气衰败,真阳欲脱之危象

4、试述呕吐的诊断依据?

⑴ 初起呕吐量多,吐出物多有酸腐气味,久病呕吐,时作时止,吐出物不多,酸臭气味不甚。

⑵ 新病邪实,呕吐频频,常伴有恶寒、发热、脉实有力。久病正虚,呕吐无力,常伴精神萎靡,倦怠乏力,

面色萎黄,脉弱无力等症。

⑶ 常有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恼怒气郁,或久病不愈等病史。

⑷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胃镜、腹部B超、头颅CT、妊娠试验等检查有助诊断。

5、病证鉴别? 呕吐与反胃 共同点——均属于胃部病变,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都有呕吐的表现 病机 症状 反胃 呕吐 外感、饮食、情志、胃虚不和等致胃气上逆 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水谷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 以有声有物之呕吐,吐出当餐、当日之食物,吐无定时 吐后舒适 呕吐与噎膈 共同点——皆有呕吐的症状 症状 病位 病程 预后

呕吐物的鉴别

呕吐酸腐量多,气味难闻——饮食停滞,食积内腐 呕吐苦水、黄水——胆热犯胃,胃失和降 呕吐酸水、绿水——肝热犯胃,胃气上逆 呕吐浊痰涎沫——痰饮中阻,气逆犯胃 呕吐清水、量少——胃气亏虚,运化失职。 呕吐少量粘沫——胃阴不足。

噎膈 进食梗阻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至因噎废食 食道 长,病情重 差 呕吐 进食顺畅,吐无定时 胃 短,病情轻 良

11

6、辨证要点?(在呕吐的证治中如何辨别虚实?) 病因 起病 病程 主证 兼症 实证 外邪、饮食、痰浊 急 较短 呕吐物量多,多酸腐 虚证 内伤(病久脾胃气虚或阴虚) 缓 较长,时作时止 吐出物少,酸臭不甚 伴寒热等表证,脉实有力 兼虚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 病情重,难治 扶正 预后 病情轻,易治愈 治法 祛邪 7、简述呕吐的治疗原则?

解表祛邪 邪实——祛邪 消食导滞 燥湿化痰 总则——和胃降逆 疏肝解郁

正虚——扶正——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虚实夹杂者,当伸其标本缓急主次而治之。

8、简述治疗呕吐的注意事项

1)注意原发病因,不可见呕止呕:呕吐既是病态,又是祛除胃中之邪的一种反应。 一般呕吐:当降逆止呕。当胃中有害之物(痈脓、痰饮、食滞、毒物)时则不可止呕; 误吞毒物时,当因势利导,给予探吐,以祛除病邪。 2)处理好可下与禁下

一般呕吐——病在胃不宜攻肠(禁下)——以免引邪内陷;兼腑气不通——可下之(浊气下行,呕吐自止) 3)久病重病当中西医结合治疗

顽固性呕吐,日久不愈,多伤津损液耗气——引起气随津脱等变证。应结合补充液体,或静脉注射生脉注射液,口服淡盐水等。

9、呕吐证并非都要止呕在临床上你如何辨别应止应吐的原则?

临床上见到呕吐的病人,并非都要止呕,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正确处理。

一般来说,呕吐一证多为病理反应,可用降逆止呕之剂,在祛除病因的同时,和胃止呕,而收邪去呕止之效;

但若届人体自身祛除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胃中有食积、痰饮、痈脓而致呕吐者,此时不应止呕,应待有害物质排出,再辨证论治;

若属误食毒物所致的呕吐,应按中毒治疗,这类呕吐应予解毒,并使邪有出路邪祛毒解则呕吐自止,止呕则留邪,于机体有害;

若属服药不当产生的毒物反应,则应减量或停药,除非呕吐剧烈,否则不必止呕。

10.呕吐的证治分类p208

12

第四节 噎 膈

1、何谓噎膈?噎与膈有何区别和联系?

噎膈---是一种因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致使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出现以吞

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为主要特征的胃系疾病。

噎与膈的区别与联系:

噎——噎塞,指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

膈——为格拒,指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

关系——噎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噎为膈之始,膈乃噎之渐 膈证皆有噎证这一阶段,但非所有的噎证皆发展为膈证。

2、历史沿革

1)关于病名:

首见于《内经》,称“隔”(古隔同膈)。隋唐医家多将噎膈病分而论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为五噎:气噎、忧噎、食噎、劳噎、思噎与五膈:忧、恚、气、寒、热膈。至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先提出噎膈病名,后世医家沿用至今。 2)关于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素问·通评虚实论》:“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指出了发病脏腑与大肠、小肠、膀胱有关,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较大。

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指出饮食、酒色、年龄均与本病有关:“倘或寒温失宜,食饮乖度,七情伤感,气神俱忧……结于胸膈则成膈,气流于咽嗌,则成五噎。”

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槁”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噎膈》:认为噎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有五种,总归七情之变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指出噎膈的病机为“脘管窄隘”。 3)关于治疗

脉因证治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血”的治疗大法。

张景岳《景岳全书·噎膈》注重从脾肾治疗:“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治脾者,宜以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也。” 《证治汇补·噎膈》提出“化痰行瘀”法;

《杂病源流犀烛·噎膈反胃关格源流》:“治法始终养血润燥为主,而辛香燥热之品,概勿轻下。”

3、噎膈的病因病机? 病因

1)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肥甘辛香燥热之品→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痰热内结→阻塞食道→ 噎膈 饮食过热、过快,事物过于粗糙,常食发霉之物→损伤食道、胃脘→痰瘀互结→食道狭窄→噎膈 2)七情内伤

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噎膈

恼怒→伤肝→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痰、气、瘀互结于食道、胃脘→噎膈

3)久病年老

胃痛、呕吐日久不愈→饮食减少→气血化源不足→胃脘枯槁→噎膈

13

年老体衰→精血亏损→气阴渐伤→津气失布→痰气瘀阻→噎膈

病机

1)基本病机:痰、气、瘀交阻于食道、胃脘,以致食道狭窄

2)病位: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三脏之经络皆通过于食道。

足太阴脾经——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阴肾经——从肾上贯肝膈,循喉咙 三脏病变通过经络影响食道 足厥阴肝经——络胆,布胁肋循喉咙

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功能失调:

脾——健运失司→水湿内停→聚而为痰

肝——疏泄失职,气失条达→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

肾——肾阴不足→不能滋养咽嗌 气滞、血瘀、痰阻→食管狭窄,胃失

肾阳亏虚→脾失温润 通降或津液干涸失润

3)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为什么说噎膈的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 初期——以标实为主——痰气交阻于食道(哽咽不顺,膈塞难下)

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交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饮食难下,食入复出 病久——以正虚为主

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耗津液→正虚 阴津日益枯槁——胃失濡养

阴损及阳→脾胃阳气衰败→不能输布津液痰气瘀结更甚→虚实夹杂证 4)预后与转归

病变停留在噎证阶段——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

病情继续发展为膈证——后期阴津枯槁,阴伤及阳,中气衰败,胃虚不能受纳, 脾虚失其健运,后天之气败绝——正气大伤——预后差

4、噎膈的鉴别诊断

呕吐与噎膈

噎膈:是指痰、气、瘀互结于食管,阻塞食管、胃脘导致吞咽食物梗噎不顺,饮食难下,由胃复出的病证。

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

呕吐:外感、饮食、情志等导致胃气上逆所致。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

噎膈与反胃 共同点—均有食入复出的症状 反胃 病机 症状 病情 预后

噎膈与梅核气

共同点——均有咽中梗塞不适的症状

噎膈——--有形之痰气瘀阻结于食道,以饮食咽下梗阻,甚则食不得入;

梅核气——为无形之痰气阻于咽喉,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食

14

阳虚有寒,难于腐熟 饮食能顺利下咽到胃,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轻 良 噎膈 阴虚有热,痰气瘀互结于食道,阻塞食道、胃脘 吞咽困难,初无呕吐,后期格拒,阻塞不下,食入即吐,或徐徐吐出; 重 不良 物哽噎不顺或吞咽困难、食入即吐的症状。

5、噎膈的诊断依据?

①轻症——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停滞感或轻度梗塞感,咽部干燥或有紧缩感; ②重症——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粘痰,严重失伴胸骨后或背

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③病史: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肾虚。

6、噎膈的辨证要点?

1)辨病期与虚实

早期——吞咽时哽咽不顺,全身症状不明显——多实,或实多虚少

后期——吞咽困难呈进行性加重,食常复出,甚则胸膈疼痛,滴水难入——多虚,或虚中挟实 2)辨标本主次

标实——辨气滞、血瘀、痰阻之不同及轻重 本虚——阴津枯槁;后期气虚阳微

7、噎膈的治则治法?(噎膈治疗上应注意哪些原则?)

基本原则——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初期——标实——祛邪: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 后期——正虚——扶正:滋阴润燥,补气温阳——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品; 注意事项:

治标——顾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 存得一分津液 治本——保护胃气,不可多用甘酸滋腻之品 留得一分胃气

8、治疗噎膈为何应注意“顾护胃气”为主?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以“顾胃气”为主,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赃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可痊愈,若胃气一绝,则诸药无效,势不可救。

9、噎膈的证治分类p215

10、何谓反胃?其治疗原则及主方是什么?

反胃是一种因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出现以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返出为主要表现的胃部疾病。其治疗原则是温中健脾,降逆和胃。主方可选丁香透膈散加减。

第五节 呃 逆

1、呃逆定义?

呃逆: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一种病证。俗称打嗝,古称“哕”,

又称“哕逆”。

嗳气:又称“噫气”,胃气从食管冲逆而上,伴见声响的病证,多在饱食之后或进食吞咽一定量的气体而

出现。

15

4hnp64cduv6h1tx45d7638ccg96mxg0073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