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3脾胃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

10、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

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二为疏泄太过,横逆脾胃,肝脾(胃)不和。

一般来说,治疗前者以疏肝为主,后者则以敛肝为主。然而,肝气为病复杂,所以,从肝论治胃痛应调肝之用。可以疏肝解郁与抑肝缓急两法先后或同时运用。疏敛并用的组方原则,体现了调肝之法在病态下的双向性调节作用。肝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则通,胃自安和,即所谓:“治肝可以安胃”。

11、为什么在治疗胃病时宜酌用甘凉润降之剂?

因为胃为阳明燥土,喜润而恶燥,得阴自安,燥热伤阴者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

12、胃病分证论治 P190

13、你如何理解胃痛“痛则不通”的原则?

“通则不痛”是治疗各种疼痛证的常用法则,胃脘痛有因病邪阻滞,肝气郁滞,瘀血内结,脾胃湿热,

以致气机不利,不通而痛者。法当祛邪止痛,消导和中,疏肝理气,行气和血,清热化湿,以达通则不痛的目的。本病亦有因于脾胃阳虚,胃络失于温煦,或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致筋脉拘急而作痛者,治疗之法又当以温补脾阳或养阴为主,所以胃脘痛之治法,虽有“通则不痛”之治则,但决不限于“通”法。

附 吐 酸

1、定义

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若随即咽下——吞酸;随即吐出——吐酸;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

2、病因病机

肝气犯胃,肝郁化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脾胃虚寒 脾胃虚弱,肝气以强凌弱犯胃

基本病机——肝气犯胃,肝郁化火;食之滞作腐;湿热郁正蒸,寒湿停阻;脾虚失运→胃失和降 3、试述吐酸的病因病机?

吐酸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因寒者,多因脾胃虚弱,肝气以强凌弱犯胃而成。但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

附 嘈 杂

1、定义

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证。可单独出现,又常与

胃痛、吞酸并见。

2、何谓吐酸、吞酸、泛酸?其基本病机是什么?宜如何辨治?

胃中酸水上泛者,称为泛酸;若随即咽下者,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其基本病机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宜辨证为热证与寒证进行论治。

热证,症见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胀闷,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红,苔黄,

脉弦数。治拟清泄肝火,和胃降逆。方用左金丸加味。

寒证,症见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泄泻,舌淡苔白,脉

6

沉迟。治拟温中散寒,和胃制酸。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第二节 痞 满

1、痞满定义?

痞满是一种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因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出现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的胃部病证。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又可称为胃痞。

2、历史沿革

⑴《内经》有“痞”、“痞塞”、“痞隔”等。病因——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异论》:“脏寒生满病”。

⑵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创泻心汤治疗痞

满。”“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半 夏泻心汤主之。”

⑶朱震亨《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

急之形也。”

《丹溪心法》论述了胀满与痞满的区别, “膜满痞塞者,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 痞则自觉痞闷,

而外无胀急之形”。

⑷张景岳《景岳全书·痞满》:“痞者,痞塞不开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 并将痞满分为虚

实两端:“凡有邪有滞而胀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不补不可。” ⑸李东垣《兰室秘藏》 “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主脏在脾,枳实消痞丸治疗痞满。

⑹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否候》:“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

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3、病因病机? 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表邪入里 误下伤中 →邪气乘虚内陷→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痞满 《伤寒论》:“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内伤饮食

暴饮暴食,咨食生冷,过食肥甘,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

→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气机被阻→痞满

《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痞满 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职→胃府失和→气机不畅→痞满

病机

1)基本病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7

2)病位——胃,与肝脾密切相关。

生理——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

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 3)病理性质——虚实两端 实——外邪、痰湿、食积、气滞 虚——脾胃虚弱(气虚、阴虚) 4)病理演变

①初期:实证(外邪入里,食滞内停,痰湿中阻→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

升降失司→痞满。

②久病常由实转虚:实痞日久→正气亏耗,损伤脾胃→中焦虚弱,运化无力,湿热之邪或肝胃郁热→日久

伤阴→阴津亏耗→胃失濡养→和降失司→痞满。

③正虚与邪实常相互影响、夹杂:脾胃虚弱,升降无力→易于招致外邪入侵→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④日久易致瘀出血:痞满日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滞→血络损伤→吐血、黑便。

4、试述痞满的诊断依据?

①主症——胃脘痞塞,满闷不适,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 ②发病与病程——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③诱因——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

5、病证鉴别

痞满与胃痛 共同点——病位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胃痛——以疼痛为主, 痛势多急 压之可痛 胃痞——以满闷不适为主,可累及胸膈, 起病较缓 压无痛感

痞满与鼓胀 共同点——均为自觉腹部胀满

鼓胀——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 在大腹 按之腹皮绷急 胃痞——自觉满闷不适,外无胀形为特征 在胃脘 按之柔软

痞满与胸痹二者的鉴别可以从病位、病机、兼证及西医检查上作鉴别。

共同点:均可有脘腹不适,胸痹心痛可有脘腹满闷不舒,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

胸痹:病在心胸,胸阳痹阻,心脉痹阻、心脉失养为患,胸中痞塞不通,而致胸膺疼痛 以胸闷、胸痛、

短气为主症;伴心悸,脉结代等症状;

痞满:病在胃脘,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脘腹满闷不适为主症,多兼饮食纳运无力,

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偶有胸膈不适,但无痛。心电图和纤维胃镜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痞满与结胸 共同点——病位均在脘部

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拒按为特征

痞满——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征

6、痞满的辨证要点有哪些?如何辨别实痞与虚痞?

痞满的辨证要点有三:首辨虚实,次辨寒热,再辨兼夹证。 1)辨虚实 实痞 虚痞 8

病因 外邪所犯、食滞内停、痰湿中阻、湿热内蕴、气机失调 脾胃气虚或胃阴亏虚 病机 临床表现(主症与饮食、兼症、舌脉) 邪干于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司 胃络失养、和降失司 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 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 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2)辨寒热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沉涩 热症——痞满势急, 口渴喜冷, 舌红苔黄,脉数者

7、痞满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基本法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实证——实者泻之——理气解郁、清热祛湿、消食导滞、除湿化痰 虚证——虚者补之——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养阴益胃

8、证治分类p200

9、简述“心下痞,按之濡”之含义?

指胃脘部,气窒不通,按之柔软而不痛。

10、怎样理解治疗久痞需要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治痞一般用甘温辛燥,属于温补法范畴,仅适用于虚寒之痞。而萎缩性胃炎之痞,可因病久郁而化热,热可伤津,致病人出现胃脘痞满、疲倦纳呆、口苦而干、舌质淡而苔微黄腻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等证候。对此,应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用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等以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温补辛开可以健脾运脾,苦降清泄可以解除郁热。辛药多热,苦药多寒,辛热与苦寒药配伍组合,则一薄一厚,一阳一阴,开散升浮,轻清向上,通泄沉降,重浊向下,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斡旋气机,开结消痞。

第三节 呕 吐

1、呕吐定义?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有声有物——呕;有物无声——吐;无物有声——干呕,又名“吐逆”。

2、历史沿革

呕吐一名,追溯至《内经》论病因甚详。病因:(1)外感;(2)内伤;(3)饮食所伤。 病机:与肝、胆、脾等有关。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少阴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 “燥湿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 《金贵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列专篇论述:

(1)外感热病过程中均可出现呕吐:六经病及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均致呕吐。 (2)内伤杂病致呕吐:黄疸、痰饮、宿食、误吞毒物。

(3)证治:小半夏汤、大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吴茱萸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

9

(4)呕吐有时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某些病证勿见呕止呕,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 《东垣十书》:“声物兼出谓之呕”(有声有物);“物出而无声谓之吐”(有物无声);“声出而无物谓之干呕”(有声无物)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呕吐候》:“呕吐之病者,由脾胃有邪,谷气不治所为也,胃受邪,气逆则呕。”呕吐的发生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呕吐哕逆》:“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呕吐叙论》:“呕吐虽本于胃,然所因亦多端,故有寒热、饮食、血气不调之不同,皆使人呕吐。”

杨仁斋《直指方·呕吐》:“呕吐出于胃气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入胃。”

《景岳全书·呕吐》强调虚实辨证:“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清·程仲龄《医学心悟》倡命门火衰致呕吐之说,并创上病下取之灌肠通腑法及温补肾阳法。 叶天士详论泻肝安胃治疗呕吐法,用药以辛苦为主,以酸佐之。

3、呕吐病因病机? 病因

1)外邪犯胃

风、寒、暑、湿、燥、火 秽浊之气 →侵犯胃府→胃失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感邪之异、体质强弱、胃气盛衰——外邪致呕吐——寒呕、热呕 2)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暴饮暴食

多食生冷、醇酒辛辣、甘肥不洁食物 →伤胃滞脾→食滞不化,胃气不降→上逆 3)情志失调

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忧思→伤脾→健运失职→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呕吐 脾胃素弱——偶因气恼→食随气逆 4)病后体虚 病后胃弱

脾胃素虚 →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盛水谷 →无力和降,水谷上逆→呕吐 劳倦过度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脾胃阳虚→失于温化→痰饮内停,上犯于胃→胃失和降→呕吐

久呕不愈、热病伤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气逆于上→呕吐

病机

1)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生理——胃居中焦,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 病理——外感六淫,内伤饮食 情志失调,脏腑虚弱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 2)病位——在胃,关乎肝脾

生理——①胃之和降,有赖于脾气升清运化,肝气疏泄条达

病理——①脾阳亏虚→痰饮内生,阻碍胃阳→升降失常,胃气上逆→痰饮内阻证

②呕吐日久→脾气亏虚,纳运无力→胃虚气逆,和降失司→脾胃气虚证 ③肝失条达→横逆犯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肝气犯胃证

10

3脾胃系

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可致血瘀胃痛。10、怎样理解“治肝可以安胃”?肝疏泄失常,影响脾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疏泄不及,土失木疏,气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hnp64cduv6h1tx45d7638ccg96mxg0073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