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2.分解法所谓分解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运用此方法要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3.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进行分解,再在这两个坐标轴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Fx = 0,Fy= 0。(1)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物体受力较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应用该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正交分解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建立坐标轴时可以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此法与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3)坐标系的建立技巧。应当本着需要分解的力尽量少的原则来建立坐标系,比如斜面上的平衡问题,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标轴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坐标系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和设问灵活选取。锦囊六: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2.摩擦力的方向(1)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
接触面,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作为动力),可能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锦囊七: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1.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两层含义:①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怎样运动。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因此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锦囊八: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1.合成法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沿着加速度方向将各个力按照力
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2.分解法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3.正交分解法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的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的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牛顿定律问题的一般步骤①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正方向;②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③分别在x轴和y轴上求各分力的代数和Fx、Fy;④沿两个坐标轴列方程Fx=max,Fy=may。如果加速度恰好沿某一个坐标轴,则在另一个坐标轴上列出的是平衡方程。锦囊九:牛顿第二定律在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中的应用不论是已知运动求受力,还是已知受力求运动,做好\两分析\是关键,即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时画出受力图,运动分析时画出运动草图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题思路可以概括为下面的流程图:锦囊十: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解法与技巧1.处理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什么?判断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是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等。即先假设滑块与滑板相对静止,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再讨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大于最大静摩擦力。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1)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和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2)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m的关系,若f3.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当滑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是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锦囊十一: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处理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适用于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推论,在这两个方向上仍然适用,这为解决平抛运动以及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2.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水平分运动: ;竖直分运动:平抛质点在t秒末的合速度v:大小 ,方向 ( 为v与v0的夹角)。平抛质点在t秒内的合位移s:
大小 ,方向tanθ = (θ为s与v0的夹角)。锦囊十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巧理解1.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的动力学条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按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结,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绳(环)约束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在弯管内的运动等),称为\杆(管道)约束模型\。(1)对于\绳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当弹力为零时,物体的向心力最小,仅由重力提供, 由mg= mv2/r,得临界速度 。 (2)对于\杆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因有支撑,故最小速度可为零,不存在脱离轨道的情况。物体除受向下的重力外,还受相关弹力作用,其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当物体速度 产生离心运动,弹力应向下;当 弹力向上。2.解答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方法\两点一过程\是解决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两点\,即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一过程\,即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用动能定理将这两点的动能(速度)联系起来。锦囊十三:\绳连\问题的解法与技巧1.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是什么?\绳连\问题,即绳子末端速度的分解问题,是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搞不清哪一个是合速度,哪一个是分速度。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即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性。物体相对于给
定参照物(一般为地面)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实际运动的方向就是合运动的方向。物体的实际运动,可以按照其实际效果,分解为两个分运动。2.求解\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解决\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绳端的速度是合速度,绳端的运动包含了两个分效果:沿绳分运动(伸长或缩短),垂直绳的分运动(转动),故可以将绳端的速度分解为,沿绳(伸长或收缩)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于绳的分速度。另外,同一条绳子的两端沿绳的分速度大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