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能力”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虽然仅仅停留在最低层次上,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因此,在新课程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与作用,要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一、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基础,同时教师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资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物理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隘的认知主义框架之中。很多物理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刚学物理时对其充满了好奇,上课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随着学习的进展,面对一堆堆繁杂抽象的原理、公式,他们原来的热情开始消退,考试成绩逐渐下滑,最终会丧失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转而厌倦物理课。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七条目标,这七条目标分别对学习
兴趣,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科学态度,合作与交流精神,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们在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应将他们的范畴扩展到物理学科之外,正确理解培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目标。
二、利用多样教学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们应设法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成功的喜悦。利用中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设置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深化学习兴趣。 案例1:我在“密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10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铝块和铁块问学生,能否有把握判定他们属于几种物质?如何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中来分辨物质?让学生讨论,设计出研究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数据,引导学生猜想、并分析数据。最后通过计算发现,同种物质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是一个正比,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个特性,物理学上称作“密度”。这样创设情景悬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正猜想,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从而发现物理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求知动力。
案例2:电磁感应现象,科拉顿曾企图用磁铁在线圈中获得
电流,他用一个线圈与一检流计连成一闭合回路,为了使磁铁不致于影响检流计中的小磁针,特意将检流计放在隔壁的房间里。科拉顿在一边用磁铁棒在线圈中不断地插入与拔出,然后又跑到另一房间里去现察检流计,但每次都得到零结果,最终没有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令人遗憾。法拉第总结了别人和他自己以前失败的教训,终于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欲望,提升探索的意志。穿插物理学史的典故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如噪声、光污染、温室效应、水污染等。介绍地球上水的总储量大约为1.4×109km3,但其中97.3%是海水,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淡水只有3.5×107km3。学生了解到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身边的水源污染日益加剧。水质的主要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出示被污染的河流图片。如何加强水资源的保护,这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拓展,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活泼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当前大部分学校在大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对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成绩仍然过于关注,这就使课堂上的德育与课业成绩难于兼容。这种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评价制度弊端多多,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相去甚远。课标中倡导过程性评价,使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避免评价过程中压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要站在新的高度,占据新的视角,积极探索实施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加强过程评价。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形成性评价,评价重点不在于成果的形式和水平,而在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在情感态度、探究欲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进步。它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强烈求知欲、好奇性以及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善于辩论等给予肯定、表扬(可以是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也可以是同学的掌声),对准备充分、发言精彩者给予加分,等等,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时,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都会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形成和发展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大可不必吝啬自己那表扬、激励的话语。挖掘其潜在的情感教育功能,远比学生接受单一的知识传授
功效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