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产高产。
水稻的产量形成 构成水稻的三个要素,是在水稻生育过程中的不同时期先后形成的。生产上深入研究和了解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决定时期,形成原理及相互关系,对于掌握水稻生育规律,制定高产栽培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 穗数的形成 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最先形成的,是构成水稻产量的基础。从播种发芽到稻穗开始分化前的整个营养生长期对穗数都有影响,但决定的时期是有效分蘖终止期。最高分蘖期以后,穗数的多少就已基本确定。因此,在有效分蘖终止前采取措施,可取得增加穗数的明显效果,其中增施氮肥的增穗效果最大。生产上增穗的主要措施是培育壮秧、实时插秧、合理密植、早管促早发、抑制后期无效分蘖的发生。
2 每穗结实粒数 (每穗頴花数*结实率)的形成 每穗頴花数是影响每穗结实粒数的重要因素。每穗頴花数的多少是由分化頴花数和退化頴花数之差所决定的。因此积极促进頴花分化或者尽量减少頴花退化,都可以使每穗頴花数增加。頴花退化受栽培条件和气候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营养不足,在稻穗分化后期发生缺肥极易引起退化。因此,减少頴花退化必须从栽培管理入手,改善植株的营养状况,减轻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实际证明,选用抗逆性强结实良好的品种,避开或减轻抽穗扬花时期的高、低温危害,促使后期植株碳氮营养协调,是提高结实率的重要途径。
3 粒重的形成 稻谷的粒重由谷壳体积和胚乳发育好坏这两个因素所决定。只有谷壳体积大和胚乳发育好,才能获得粒大饱满的稻谷。谷壳的发育是从頴花分化开始,到抽穗以后谷壳发育基本停止,大小也就固定。决定谷壳的大小主要时期是頴花形成期和减数分裂期,此时营养充足,则谷壳增大;营养不足,不久谷壳变小,还增加枝梗和頴花退化。因此,在减数分裂前,适量巧施穗肥保花,对促进頴花生长和提高粒重有明显的作用。胚乳发育好坏决定于抽穗后的灌浆期,要使米粒增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胚乳细胞分裂正常且数目多,而开花后10天内的低温会严重影响胚乳细胞的分离;二是要有充足的灌浆物质并运转良好。因此,加强后期管理,增强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是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关键。
综上所述,水稻产量的形成是建立在各时期器官建成基础上的,因而,各个产量因素都有其特定的决定阶段。但是,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栽培上,应根据水稻生育和田块条件、气候特点,瞻前顾后,统筹兼顾,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与发育之间的矛盾,使其向着预计产量构成的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 旋耕机作业方式下的农田耕作方法和要求
第一节 一般水稻田土壤的剖面结构
在我国,水稻栽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稻田也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不断地演化,形成了它特有的农田土壤剖面结构,这种结构促进了水稻的稳产、高产。
图2 水稻田土壤的剖面结构
- 6 -
- 7 -
水 层 氧化层 (16.5—23CM) 表土层 耕作层 犁底层 沉淀层 潜育层 还原层 氧化层 还原层 氧化层 母质层 稻田的作业层即图上所示的还原层,要求的深度在16.5—23厘米;淀积层也称为防漏层,长期的耕作形成板结的土层,渗水能力较弱,所以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并同时有一定的透水性。
第二节 水稻对土壤的要求
稻田整地的中心任务,就是调节土壤的水、肥、气、热,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水稻对土壤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下列四点: 1 土层深厚,田面平整 稻田熟化耕作层要深达16.5-23厘米,且全田深度基本一致。灌水时全田深浅一致,排水时能保持均匀湿润,无积水现象。
2 泥沙比例适宜 土壤泥沙比例最好是三沙七泥,且有较好的团粒结构,耕性好,干耕、湿耕均省力,干时不成大块,容易耙碎,灌水后,田泥松软不成糊浆,有一定通气性。
3 保水,又有一定的透水性 稻田保水能力差,肥、水易流失,使水稻后期脱肥,根、叶早衰,不易高产;而透水性差,则空气不足,肥料分解慢,也不利于水稻生长。
4 较强的保肥力和释放速效养分 一般要求土壤有机物含量在2﹪以上,速效氮、磷钾分别在百万分之一百二十、一百左右。肥力要稳而长,既不前期猛发而后期早衰,又不致早期僵苗后期贪青晚熟。同时,土壤酸碱度接近中性,有毒物质少。
第三节 地力的保持和改善
旋耕机稻田整地的要求 通过犁、旋、平整作业使土壤松软、耕层活化,增加保肥蓄水能力;改善土壤通透性,消除有害物质;拌和基肥,加速有机肥料腐烂;消灭杂草和病虫害,并使田面平整,有利于做到合理排灌。田面平整,这是稻田整地的基本要求。一般要达到灌五分水不见泥,做到“灌水处处到,排水处处干”。同时,整地的泥烂程度也要适当,做到既要使土块破碎,田面起浆,又要不使田泥过于糊烂,要整成上糊下松的“豆渣泥”。如整浆过度,土壤闭气缺氧,易造成浮蔸倒苗和淤蔸僵苗。另外,插秧前要结合整地做好田基和子脚,开好撇水沟、
- 7 -
- 8 -
做好排浸田间水沟,防止漫灌、串灌。 地力的保持和改善几点建议:
1 积极配合秸秆还田政策 水稻、小麦类的秸秆还田,这不光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更是一项增加农田有机肥料的有力措施。这里有的人可能有个疑问:为什么秸秆还田后,当季农田一般反而需要追加氮肥呢?这是因为秸秆腐烂分解时,当时需要吸收一定量的氮。但相对于秸秆还田需要的一点氮肥来说,秸秆腐烂后分解的有机肥料却能给水稻提供长期、稳定、更全的营养,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2 重视开沟排浸的作用 农田的丰产沟在农田不蓄水时,每年都应注意疏通,排水沟的深度建议:当农田不蓄水时,以沟中常流水面为底面参照基准,田面至这一位置至少不低于30公分,地下水位高的,还要加深。这项措施,坚持去做,可以使适合水稻的土壤结构形成并保持。 3 合理使用农药,尤其要避免除草类的农药滥用。一些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会有残留,或灭杀了一部分土壤内的益生菌,这样会对水稻等作物带来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用药要按照规定的剂量、次数、安全间隔期使用。尤其是,现在水稻直播方式的开展,使用了大量农药,更需要注意前后茬的相互影响。 4 化肥的合理施用 化肥的使用注意要施加优质的化肥,化肥分解被植物吸收后,化肥的余留应避免土地被过度酸碱化。要结合有机肥的施用,因地制宜,注意氮、磷、钾肥料的全面补充,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肥料,且不要超量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而氮肥超量使用,会对植株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氮超量中毒)。 5 干耕晒垡 在水稻种植前,如果有可能,尽量使农田保持干耕晒垡的状态,好处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熟化土壤,提高肥力;减少病虫害;促进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头次翻耕和二次翻耕间隔时间一般至少在一个星期以上。
第四节 建议的旋耕机(大型拖拉机)的耕作方式
旋耕机(或大型拖拉机)在农田耕作上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劳动效率高,人、时占用少;可以抢时间、抢天气播种,具有机动性高的优点。当然,它也是有缺点的。首先,机耕路这样的设施条件必须要有;其次,操作人员要有必需的机械操作技能;最后,旋耕机对水田有一定的伤害,表现在:1 机器重,轮纹深,轮子少,这就造成对水田压入太深,远超16.5—23公分的耕作要求范围;2 旋耕机在水田作业时,高速旋转的刀片进入泥浆搅动,使土壤的透气孔减少,田泥变糊,并使土壤易变得板结;3 轮子较宽,入泥也深,致使水田面上出现一道道较深的水槽,很不平整;4 有的由于没有使用平田器(适合的方式还需要研究),目前旋耕机耕作的水田一般都没有到达适合水稻播种的水平要求,水田各处高低差度较大,对水稻直播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如果使用履带式水田农业机械,则机械维修量变大,维护成本上升,这样就给它的正常使用也带来影响。
根据上面的情况,本人对旋耕机在水田的使用作如下的建议: 首先,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1 在干旋就可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带水旋; 2 在翻耕就可以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旋耕; 3 在干耕就可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湿耕。
据此,建议:1农田复水后,应适时作业,不要泡田太久。2 农田在不用水期间,应使农田保持沥干状态,使稻田浸水的时间能少则少。
然后,下面对几种常见的农田状态在耕作时提出一些建议: 1 冬闲田
- 8 -
- 9 -
A 寒冻之前,深耕一遍,干耕晒垡,使土壤寒冻后,土壤颗粒松散。
B 惊蛰后中耕一遍,主要是起到防草、灭草作用,同时,采用中耕,不会在农田产生太大的沟壑。建议的土垡高:最高与沟谷的高度在20公分左右为宜。即中耕的耕地深度在10公分左右为佳。
C 施加基肥后水旋。视水田的耕作情况,如果田面泥团不够细碎,田面无浆,可考虑再旋一遍,但这次要浅旋,目的是把表面的土弄细碎和打出浆,但又不至于使土壤内部过于泥糊。浅旋时建议可施加点面肥,以促进早期的肥料供应。 D 用平田器类工具使水田平整,高低一致,待播种。目前这个还需要实践改善。 2 前茬麦子或油菜田
A 因为前季已经深耕过,所以在翻耕时采用中耕即可,这样可以埋住绝大部分的秸秆
B 施加基肥后,带水旋耕,视水田的耕作情况,如果田面泥团不够细碎,田面无浆,可考虑再旋一遍,但要浅旋,目的是把表面的土弄细碎和打出浆,但又不至于使土壤内部过于泥糊。
C用平田器类使水田平整,高低一致水平,待播种。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取干耕晒垡措施。天气晴好,中耕提前进行,越早越好,这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
3 青草田 这里说的青草田,是指冬闲田没有在寒冻前、惊蛰后翻耕过,田间有较茂盛青草的田块。这种田应尽早干耕晒垡,深翻,使青草枯干后,干旋或中耕,再用冬闲田中的C、D步骤中的方法耕作。这种田块建议施加适量锌肥。
总的来说,旋耕机作业时,建议头耕深,二耕浅;头道旋(干或湿)时可深,最后一道水旋要浅。农谚说:早栽秧,不如早泡田。我认为,泡田晚,浮泥会大幅下跌,从而对以栽秧方式的秧苗根系的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会发生僵苗,但对直播方式的影响会很小,一是它们尚且没有根群,二是它们附于田表,浮泥沉降一时间还难以对它们造成影响。我建议的耕作方式和原则,考虑了浮泥沉降的问题和较重的农机在水田上应用的利弊,并希望它们达到平衡。
第五节对于减少水肥流失的建议
现在,水稻栽培的方式很多,有手工栽秧、抛秧、直播(水播、旱播)、秧盘栽秧机等很多方式,人们对于水稻栽培的管理技术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变化。随之,也有一些问题出现。据观察,目前水稻田水肥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在此,根据不同的情况,提点建议:
1 田埂的整顿 以前水稻在手工插秧时,为防止田埂漏水,一般田埂都做有帮泥防漏措施。俗称“拉眼绳”。现在,由于直播技术的大量使用,在稻田直播播种后,因“干立苗”措施,有段时间稻田保持湿润但无明显水的状况,田埂易干裂。这时,田埂的加宽加固措施,很有必要。家乡的土质,一般为红砖土或熟化的红砖土,这种土本身能在沉淀层形成较密的保水层,所以,一般农田(除河滩沙子田外)漏水的关键在田的出水口和田埂上。建议田埂净面需宽60公分,约25公分高才能满足要求。大部分种类的化肥都易溶于水,所以,保水即保肥。
2 虾、鳝鱼的对策 现在,由于龙虾和鳝鱼打洞对农田水利的危害,建议在水田耕作时,可有意识地将丰产沟对面田埂那边的田土层弄得略高,丰产沟那边整得略低,能起到一定防漏作用。依据是虾、鳝在很浅水域的农田生活时,都会有逐渐迁移到稻田水深的那一侧的生活习性。同时,要做好田埂上的除草措施,使田埂边通风亮光,减少虾、鳝鱼的驻留。
- 9 -
- 10 -
3 科学管水,生产上注意要统筹肥水的二次利用;结合灌溉措施,合理施肥,采用一定的掩埋措施及掩埋深度,并避免大水漫灌和大雨冲刷土地,减少一些肥料的挥发、随水流失现象。在这里要提一下农谚: “活水长秧”、“生田长秧”这样的说法。水稻和莲藕的根有些相似的地方,都是可以由茎叶向根输送氧气进行呼吸。同时,水稻的根兼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呼吸后会产生酒精,酒精对植株有毒害作用,流水可以带走酒精。在这里,建议用浅灌、勤灌的措施,也能消除酒精类废物的不良影响,且有保肥效果,这样会更好,水稻结实期效果显著。
第三部分 农田施肥
第一节 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
水稻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必需的营养元素,肥料即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通称。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增施肥料可以提高产量,而肥料施用不当和施用过量时都会造成减产。水稻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之多,除碳、氢、氧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中一般不作为肥料外,其余的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前者如氮、磷、钾、硫、钙、镁等,后者如铁、锰、硼、锌、铜、钼、氯等。硅虽不是水稻的必需元素,但对水稻有重要作用,相比而言,水稻是吸收硅最多的作物。因此,常称水稻为“喜硅作物”。
第二节 水稻的吸肥特点
家乡栽培的水稻基本是中稻,所以本人在此以中稻为例叙述水稻的吸肥特点。水稻一生中对氮、磷、钾的吸收,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进展,吸收量逐渐增加,到一定高峰后,又随之下降。中稻由于生育期较长,对氮肥的吸收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出现在移栽后20天左右(分蘖盛期),以后慢慢下降;在移栽后35天(进入幼穗分化)又慢慢上升,到60天时(进入孕穗期),出现第二个高峰,第二个高峰的吸氮强度比第一个高峰要高。水稻对上述吸氮特点,又常因秧苗含氮量的多少,气候条件的好坏,以及土壤肥力高低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如果秧苗含氮率低,生育期气温高,土壤肥力水平高,那么植株体内的含氮高峰也会相对推迟。水稻对磷的吸收,早稻是在拔节孕穗期达到高峰,对钾的吸收量,在分蘖期至孕穗期达到最大值。中稻对磷、钾的吸收量在分蘖期比早稻吸收量都大,而到了拔节至抽穗期,吸收量反而比早稻低。
总的来说,水稻一生中吸收三要素数量最大时期,是在抽穗之前,一般占到总量的80﹪以上,抽穗后吸收很少。而从移栽到拔节这一阶段吸收的氮、磷、钾数量,约占整个大田吸收总量的50﹪左右。因此,各种肥料的早期供应,在水稻栽培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施肥量和方法
目前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机肥用量少;氮肥普遍过量,前期施用过多;基肥在整地灌水后再施用易流失。
据有人研究,水稻每生产100公斤稻谷,需要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0.5:1.3 ,具体的施肥量要依据品种特性、播种量以及土壤肥力、特性而确定。水稻施肥不宜一炮轰,氮肥、钾肥作基肥时应施需肥总量的60﹪--70﹪,余下的肥料用量分别作为分蘖肥和穗肥追施,同时根据情况,在灌浆期叶面补充养分。磷肥用量应该一次性底施,磷肥不作追肥用。对于一个水稻产量为1200斤/亩的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