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大卫·霍克尼的艺术解构观看之法
作者:陈方斌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
【摘要】诞生于1837年的大卫·霍克尼,他是画家、摄影师,也是舞台歌剧设计师和电影导演,以及艺术理论家。本文从大卫·霍克尼的艺术作品出发解构现代立体主义,是因为霍克尼自身具有的艺术综合性,但本文主要从霍克尼建树较大的拼贴摄影入手,分析霍克尼从立体主义和波普艺术中继承的形式感以及从中国传統长卷式绘画中取得的散点透视法则之间所结合的拼贴摄影,对于传统抽象主义和焦点透视的强力冲击,颠覆常态观看法则和表现方式,使人们明白真实的视觉领域是如何应景在人们面前。 【关键词】立体主义;拼贴;新型观看之法
当霍克尼坐在汽车中观看着不同于英国的洛杉矶,他慢慢开始发现无法圆满解决移动观看的视觉效果,画面仍然是快照般瞬间的凝止,那些往日的绘画手法让他开始质疑历史,他开始慢慢进行转型尝试 ,例如类似舞台剧空间效果、视听融合的驾驶模式、充满动感的穆赫兰道公路图系列。但是这些尝试都没有触动到他真正的那一点神经。所以当中国的《康熙南巡图》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时,他明白了一直以来困惑他的到底是什么。
西方文艺复兴以后,艺术家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掌握了在二维平面上逼真地模拟再现三维空间的焦点透视法,这时,焦点透视法几乎成为西方绘画艺术表现空间的普遍法则。焦点透视表现的是静止的画面空间,人的眼睛通过取景框看见的物体光线反射到眼睛,就构成所要描绘的画面空间里的物体。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师就是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通过窗口向外面观察,然后再作画,这是欧洲传统的定位观绘画的思想,是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静止的“窗口绘画”。之后的几百年,人们不遗余力的参照着这个黄金法则,乃至后期出现的立体主义与抽象主义人们忘记的已经贯彻进他们骨髓的焦点透视法,使他们分不清楚那个才是真实,哪个才是虚假的真实。
而中国画的构图大多作长卷或者立轴,在卷轴渐渐打开的同时,观看者移步一景似乎在景中游历,但是观看的景色又随着热呢移动而改变。时间的要素被恰如其分地融入画面中,人物和景物是一起运动着的,这样的空间语言是西方所没有的,也正是霍克尼所需要并且关注到。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与中国画家的重要区别在于:中国文化运用的是整体宏观的思维模式,在观察方式上是坐局观外,采用游观方式默记于心然后再创作;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灵活地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天地四方作为视野空间,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来记录和表达画家所观所感,营造出一种符合画家自我审美的时空境像。比如中国画家观赏一座庭院,他愿意在其间慢慢散步,或是对庭院进行一番修整,散步后再回去作画,这种方式绘制出的画面不仅有庭院本身,还有他在其中散步的经历与感受。以《康熙南巡图卷》第六卷为例,纵向尺寸为68.8厘米,横向尺寸达1994厘米,画幅展开时上下边界是固定的,而左右的边界随着观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