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国际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新 贸 易 理 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章新 贸 易 理 论

新 贸 易 理 论 (产业内国际贸易)

偏好——重叠需求理论 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

规模经济 国际贸易 不完全竞争

新贸易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至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生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则不足1/3。 新贸易产生的理论背景

绝大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 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 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 同类产品

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 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 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 2、季节性问题(水果)

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 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比如特殊的生产工艺所致)。

水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色、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市场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类型 厂商数目 产品差别的程度 对价格控制 进入行业的难易 实例 完全竞争 很多 完全无差别 没有 很容易 农产品 垄断竞争 很多 有差别 有一些 比较容易 香烟、糖果 寡头 几个 有差别或无差别 相当程度 比较困难 钢铁、汽车 垄断 一个 唯一的产品,无接很大程度,很困难,几乎不公用事业, 近替代品 常受管制 可能 水、电 ? 进入障碍:为什么竞争受到限制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入的限制(许可证);

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入(可口可乐);

消费者缺乏新进入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 规模经济:对自然垄断而言,规模经济使一个行业只有一家厂商是最有效率的。 市场策略:掠夺性定价、过剩生产能力、限制性定价 ? 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

自然垄断:一种垄断,其存在是由于生产的平均成本在产量超过市场需求之后仍在下降,因而使得进入无利可图,也使得只存在一家企业的状态成为一种有效率的状态。比如电力公司、小地方的水泥厂等。

当一家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市场可能出现的产量范围内是递减的,就会出现自然垄断。当平均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下降时,我们就说存在规模经济。 ? 规模经济的含义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 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表现形式:

1、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2、外部规模经济:平均成本的下降与单个厂商生产规模无关,与整个行业规模有关。亦称外部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

1、厂商集中能够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形成 2、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3、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产生知识外溢

这一切都使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有厂商的成本下降。产业规模越大,生产的平均成本越低。

?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的变化情况。 根据总产量的变化情况,规模报酬分三类: 1、规模报酬不变:同比例的增加。 2、规模报酬递减:较小比例的增加。 3、规模报酬递增:更大比例的增加。 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递增就是规模经济。但是,规模经济并不一定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即使厂商的规模没有扩大,但由于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仍然可以实现生产的平均水平下降。 ?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假定条件:

1、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Y)

2、完全相同的生产技术——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

3、两个国家对两种商品的消费偏好完全相同的——两国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4、两国在X和Y商品生产中都具有规模经济 ? 解释:

1、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凸向原点的,或者说曲线是向内弯曲的(规模报酬递增) 2、两国国家要素禀赋、偏好、生产技术都相同,相对价格PA=Px/Py; 3、在封闭条件下,两国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均衡点都在A点。

4、开放条件下,A国专业化生产X,B国专业化生活Y产品;然后两国国家进行交易,并且都从中获得了利益。

规模收益导致国际分工格局

(为什么A国专业化生产X,B国则专业 化生产Y?) 1、先行优势原理

考虑到发展初期“领先一步”的优势,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 限制了“后来者”的进入。

假定:随X部门累积产出的增加,B国生产成本的下降比A国更为显著,所以B国的平均成本曲线位于A国之下。

2、两国市场规模的差异

一般而言,如果两国的国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那么国内市场g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规模收益的产品,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家则只能选择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

原因:在封闭条件下,大国由于国内市场较大,可为X产品(规模收益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从而其X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更低,相对价格也就低于小国,从而在开放下专业化生产X。

?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特征

1、每一企业生产具有水平差异的商品, 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生产的商品由于具有(真实的或假想的)特征(除质量差异以),使得消费者认为这种商品不同于同一产业内其它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

2、由于产品差异的存在,每个企业就象一个垄断者那样可以选择自己的销售价格,并运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法则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3、如果企业具有进出行业的自由,当该产业内的企业能够获取垄断利润时,就会有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供应类似的产品,与现有的企业展开竞争,从而使该行业内企业的利润下降;当现有企业发生亏损时,就会有企业退出该行业,从而使该行业内企业的利润上升。

4、企业的自由进出,使得该行业内的企业获得正常水平的利润,这一过程也使该 行业存在众多小型的垄断企业,使市场表现出即有垄断又有竞争的特征。 ?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假定:

1、同一行业,生产技术和面对的需求都相同;

2、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品,厂商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相同; 3、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固定不变;

4、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 分析:

厂商决定其产量的条件是MC=MR,如果短期内厂商获得的超额利润大于零,那么就会不断有新的厂商进入市场,直到经济利润为零。

新厂商的进入对原有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产生两种影响: 1、原有厂商市场占有量会下降,即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2、原有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因为差异产品的数目增加会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替代的可能性增加。

?市场规模的大小与厂商数目以及厂商产量之间的关系: 1、市场规模越大,所能容纳的厂商数目(n)就会越多;

2、厂商数目越多,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需求曲线就越平坦(替代)。 由于所有厂商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与价格也均相同。若用M表示整个市场规模,均衡时每个厂商产量均为q=M/n。

? 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假定: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和B,且A为小国,B为大国;

2、两国生产技术条件、要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都完全相同; 3、两国仅仅市场规模存在差异;

4、两个国家的要素使用总量是固定的; 5、每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具有差异性。 根据前图分析:

1、A国和B国的RC曲线完全相同,A国国内市场相对较小,B国国内市场相对更大在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和B点。

2、根据规模收益原理,封闭条件下,A国产品的价格要高于B国。 那么,开放之后,该行业A国会因价格高于B国而成为进口国,而B国成为出口国吗? 解释:

1、假定两个之间不存在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则开放条件下,两国市场会融 合为一个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厂商的数目和产量均扩大。如图,世界均衡点为W,厂商数目为nw,A、B两国厂商的均衡产量均为qw。

2、由于假定要素使用量是固定的,各国厂商规模的扩大,必然意味着厂商数目的减少,表现为A*和B*。 结果:

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作用在于使一国市场扩大,市场扩大则产生两种积极效应:

1、通过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2、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对消费者(社会福利)而言的利好:

1、生产成本更低,商品价格下降;

2、商品品种增多,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带来更多的满足。 ? 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假定:

1、A国和B国有两个生产部门X和Y,A国资本丰富,B国劳动力丰富; 2、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 3、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4、要素市场为完全经济结构;

5、除要素禀赋有差异,其余条件相同。 分析:

1、X部门是垄断竞争部门,所以均衡时所有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均相同,即所有X部门产品的平均价格=价格;

2、根据要素禀赋原理,封闭条件下,X的相对Y的价格A国低于B国——开放条件下,A国出口X产品,B出口Y;

3、由于X部门是垄断竞争部门,即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皆有差异,导致A国不会完全出口 X,也会从B国进口一定的X,所以,A国在X部门是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是净进口国 结论:

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其中产业间贸易取决于两国要素禀赋差异,产业内贸易取决于规模经济。两种贸易形式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较小,则贸易应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以产业内为主;反之,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较大,产业间贸易应越显著。

?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1、市场上厂商数目很少,厂商市场占有率较大;

2、能够比较好地控制价格,新厂商进该市场难度较大; 3、厂商生产的产品可能有差别,也可能无差别(同质性)。 寡头垄断厂商之间的行为:

1、敌对性:寡头厂商都希望能够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竞争);

2、妥协性:既然不能将其余其余挤出市场,只能通过协商的手段联合起来,抵制新的厂商进入该领域(卡特尔)。

我国啤酒行业第一集团军的燕京、青岛、华润雪花三家企业仍然保持了增长态势,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而以金威、重庆啤酒为代表的第二军团也在加紧跑马圈地,开始全国化征程 。 平均啤酒消费量未及欧洲1/3

中国啤酒市场潜力仍然巨大,目前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仅23公升,与欧洲87公升、德国115公升、捷克158公升的平均消费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也正因此才引来外资啤酒巨头,形成“没有出国的国际市场竞争”。

原材料、收购成本及市场营销费用上涨致利润缩水

青啤、燕京、雪花三大巨头的市场占有率达到36%,而国内前十大啤酒生产商也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1%,较2004年又提高6个百分点,啤酒业资本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啤酒市场格局中的外资力量不可忽视。近两年外资集团凭借资本渗透进众多国内啤酒品牌,世界第一大啤酒集团的英博凭借珠啤、浙江开开等品牌稳定在华南沿海一线;怀揣哈啤、参股青啤的AB势力范围遍布东三省、湖北等地;喜力拥有金威;嘉士伯通过参股西藏啤酒、黄河啤酒、新疆啤酒花固守西北市场。

? 寡头垄断市场的经典模型——古诺模型 假定:

1、市场只有两家厂商:厂商H和厂商F

2、两个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边际成本为常数(保持不变); 3、厂商之间的行为模式是非合作型的; 4、厂商的决策变量为产量。

附录 :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收益曲线的2倍?

假定:线性的反函数为P=a-bQ,由此可得总收益函数和边际收益函数分别为:TR(Q)=PQ=aQ-bQ2 MR(Q)=dTR(Q)/dQ =a-2bQ

则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为: dP/dQ=-b dMR/dQ=-2b

针对不同的qF,厂商H的产量选择会不同,也就是说,针对对方每一种可能的产量,厂商H都有一个最佳的产量选择,如果把该厂商的最佳选择与对方各种可能产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图上用一条曲线描述出 来,则称这一曲线为该厂商的反应函数。同样,其他厂商的决策思路完全相同,故每一个厂商都会有一条反应曲线(reaction curve) ? 寡头垄断与产业内贸易 假定:

1、世界上只有A、B两国,两国在某一行业只有一个厂商存在,即在封闭条件下,两国的该行业都完全是完全垄断。

2、两国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完全相同; 3、两国需求条件也完全相同。

4、厂商H属于A国,厂商F属于B国。 解释:

开放后,两国厂商均可以自由进入对方市场,因此两国的国内市场现在变为寡头市场结构(古诺模型的双寡头)。每个国家的市场上都有两个厂商,一个是本国厂商H,一个是外国厂商F。

结论:

开放以后,A国对B国的出口量为qHB,自B国进口同种产品,进口量为qFA 。 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两国之间的同质产品发生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由于对称性,两国厂商在本国和他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各为50%。贸易后,两国市场价格也完全相同。

? 疑问:既然两国产品完全相同,而且价格也完全相同,有必要进行国际贸易吗?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因为寡头厂商的策略性行为(strategic behavior)。

解释:在封闭条件下,本国厂商完全控制这本国市场,作为垄断厂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会选择MC = MR。因为增加或减少生产数量都会导致利润的下降。

但是,在开放条件下,厂商会发现,如果新增加的产量不在本国销售,而在他国销售(即出口),那么,一方面不影响厂商在国内市场上的利润,另一方面因国外市场原本就是垄断市场,存在超额利润,所以在他国销售可以分享他国市场的部分超额利润

同样,别的国家的厂商也会这样作出决策,也会增加产量,出口到对方国家。 在这种策略性行为的指引下,同质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就产生了。 ? 产业内贸易后两国福利的改善:

如图所示,贸易后,A国消费者剩余增加,增量为C+D; A国厂商H的收益较贸易前下降,损失为 C+G;

B国厂商F从A国赚取的收益为G+I;同样,A国厂商H从B国也获取G+I的收益; 整个社会的福利净效应= (C+D)-(C+G)+(G+I)=D+I >0,即A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福利改善为图中的梯形(D+I)的面积。 福利改善的表现形式:

1、封闭条件下的完全垄断在产业内贸易后转变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2、虽然由于产品是同质的缘故没有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但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消费者可以在更低的价格下购买 原来的商品,获得消费者剩余。 本章小结

本章分别以外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理论模型为基础,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指出即使比较优势不存在,国际贸易仍可能产生,因为除了相对价格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仍是互利的,贸易利益主要表现在: 1、贸易可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消费选择(垄断竞争条件下); 2、贸易可改变市场结构,促进竞争,

从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技术进步(寡头垄断条件下)。

国际经济学课件 第二章新 贸 易 理 论

第二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h6st46beq6ksx797jw59jajr88l5800wy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