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安全心理学论文(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人的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心理学全面分析了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本文从人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变化,人的个性和安全管理中的亲情管理方面分析人的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揭示了运用安全心理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字:安全心理学 心理特征 心理变化 不安全行为 亲情管理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而的失误,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和信息中的一项或数项的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在众多的错误中,作业者的心理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群体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领导威信等社会心理因素。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心理学与安全生产有十分

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人在生产作业中经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疲劳、反抗等直接反映到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上;另一方面,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机械、作业环境又对操作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作用,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安全。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安全管理中的群体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1、心理特征与煤矿安全生产

认的心理特征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它们都与企业安全生产密切相关。 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便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在作业环境中有效地利用感知觉特性来帮助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是安全心里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较典型的应用。,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使工人更容易感知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如设置红色安全警戒信号灯等。使危险事物与其他失误形成对比,提高感知强度。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工人学员各感官,使认知更充分。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差,或者注意力在别处,那么即使有足够明显的警告信号,也可能未被察觉。由于个体感觉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筛选或训练来改善从业人

员的感觉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情感也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压力增高,地压增大,总体上向着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发展,煤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安全事故隐患;而且职工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以农民协议工和轮换工为多,易发生情绪的波动,针对安全教育的事情,或者安全规章等会产生忽视的心理。

另一方面的心理因素是意志。意志是人在实践中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还是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已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2、心理变化与煤矿安全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人在与生产环境、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其他人员相互作用时,在心理上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正确分析引导这些变化对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劳动强度、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过度紧张、单调乏味、重复性工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工具等都会影响安全和健康。疲劳、紧张等将导致心理发生消极变化,对人体产生负面效应,

使人健康水平下降出现不安全行为,以致发生安全事故。如实施爆破前紧张导致爆破点火失误造成过早爆破等。

所以,针对心理变化的特点,应该避免疲劳,减少重复单一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使用合理工具。及时调节工人情绪使之保持较平稳状态。以减少安全方面隐患。

职位的合适与否也会引起心理变化。合适的螺丝钉用在合适的地方,人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闻段、不同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用人不能生搬硬套。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保证基本安全管理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生产作业的情况采取动态的安全组织管理;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安全管理方式与奖惩措施。这样也有利于安全生产。

3、人的个性与煤矿安全生产

据调查,美国矿上85%的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人对于安全有主导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心理、生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掌握人的行为规律就可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的出现。

人的情绪水平失调、个性、人的行为退化、注意力、行为失误等都会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

煤矿中,个性、注意力等因素引起是不安全行为较为常见。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4、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亲情管理

亲情管理充分体现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

人是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对人的亲情关怀,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最现实的体现。如果管理者对员工能够悉心关照,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就会有较大的功效。从人作为感情动物的特性来说,你关注我,我也会想着你,形成员工与公司忧乐与共,共同进退。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亲情管理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煤矿工会与员工及其家属签订“夫妻安全条约”,以家庭道德规范形式对员工安全行为实施亲情约束和教育;定期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发动矿嫂为一线员工开展安全宣讲送祝福活动;邀请部分死亡职工家属为“三违”问题作报告和职工在下井前要面对其全家福进行安全宣誓;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人员要弄清每个员工的基本家庭情况,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候,能够给职工送去家庭的温暖和领导的关怀,如资助困难职工的子女读书等。

安全心理学论文(1)

人的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心理学全面分析了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本文从人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变化,人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h6dm82s4881m9s40mcz3j4le87mw200j8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