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四川省南充市潆溪高级职业中学 冯立新

摘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以学生为主题,阐述课堂提问要善于捕捉信息,巧设悬念,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课堂提问与学生的解答融为一体,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善问、激活、引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就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 一、现状探析

一则新闻报道:“上海某区教育学院就课堂提问的专题随机抽取6所中小学,调查了语文、数学课各9节,发现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和教师不善于提出问题的现象相当突出。在被调查的18堂课中,经统计只有一名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在另一堂课上,任课教师45分钟之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了98个问题。”这种“满堂问”授课方式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同质异构体。其实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种种不尽合理的现象,因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地说,目前不良倾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提问“撑门面’;课堂提问‘满堂问’;课堂提问“高不可攀”;课堂提问“百思难答’;课堂提问“随心所欲”; 课堂提问‘问了白问”等。 这些课堂的问题是预设的,老师的任何问题都具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教师仍然享受着话语的霸权,学生不会、不敢、不愿提出问题实属“情”“理”之中。因此,这种课堂其实是对学生主体的漠视,当然也就失去了对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质,课堂由师生互动交往的平台成了教师表演“教案剧”的舞台。

二、对策探讨

(一)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问”的前提。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 1、 放下“威严”,允许学生“犯错”。

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出错,作为教师,不应枉加指责。要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形象自尊,而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多音字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在朗读时常常会发错音,我听后没有因为该生错误而加以批评,相反,我首先赞扬他有敢于朗读的勇气,然后再给予点拨和启迪,或者借此字讲个笑话幽默一下,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还不错。

2、运用激励,诱发学生提问。

目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已深入语文课堂中,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小组学习最大的优点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师与生的单线互动转变为生与生、生与师的多线互动,提高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也可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由全班同学仔细听并作回答。最后比—比哪组同学提的问题质量最好,哪组同学回答的最好。因为学生的提问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教师还当堂评选“最佳提问人”、“最佳问题设计者”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敢于提问和乐于捉问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多思多问的“问题意识”。教师只有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捉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思考,勇敢提出各种问题,事实上,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前奏。 (二)优化教学策略是学生“会问”的保证。

在学生有了敢于提问的勇气后,教师接下来考虑的是如何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根据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会问”,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策略。 1、留足思考时空提问。

一般授新课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有范围地预习所要学的知识内容,在重点和难点中提出若干问题,以避免低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并记在书本边空白处。学生自学课文要求做到四看一查一提问。四看,即看注释、看课文、看课文前后编者的引导与设计的思考与练习、看《教参》及有关资料;一查即查字典、词典及有关工具书;一提问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的、有疑问的、不会解答的问题。然后,按小组课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把意见不一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在笔记本中,在上新课前,交给老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学生就有机会去解决心中的疑问了。 对于自读课文,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学生发现了问题,及时写在课文右侧的空白边上,教师在一边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搜索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或自由提问,集体讨论。这样安排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先充分地阅读,并充分地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现代教学观认为:语文应来自于生活,学生学习语文就应当从小培养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生活化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比如《纪念白求恩》一课中毛泽东对白求恩有三个称呼:同志,大夫,白求恩,学生也许不能理解为何同一人需要三个不同称呼。如果教师问一句:“假如你的妈妈也是你的老师,在上课时你会举手叫妈妈吗?”学生顿然明白,不同的身份场合应该有不同的称谓。 3、在问题情境中提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展。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

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在教学《西游记》的名著导读时,我考虑到大部分学生都已对西游记的内容了如指掌了,现在学习这篇名著,很多同学可能会表现得毫无兴趣。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他们预习:孙悟空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孙悟空大闹天宫战胜了众多神仙,为什么却打不赢诸妖精?这看似简单但却关乎细节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具有强烈的刺激性,阅读原著兴趣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我粗略统计了一下,85%以上的同学都参与这些细节问题的讨论。在课堂上,他们更是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兴致很高,显得很活跃,也专心多了。可见,如问题情境创设科学,就能一矢中的、一剑封喉。

(三)自主探索是学生“善问”的源泉。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显然,乐于质疑问难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是应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1、教师要做好“善问”的示范。

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制约,一开始就让学生善于提问是不现实的。有关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倾向于提认知水平高的问题,学生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提出问题做示范。如: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只提了两个问题:(1)秦赵双方是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赵国在渑池之会的胜利归功于谁?由于这两个问题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长期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2、学生要有充分的“善问”时间。 古人云:“学贵有疑”。而“有疑”的前提是“思”。没有探索,没有思考哪来的“疑”?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留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可能较多的语文教师往往只注意小组合作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对问题的提问往往需要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保障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既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及时提供教学反馈的信息。在课改起步阶段,我们要及时探究、总结提问的经验,“问”中长见识,“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启迪学生的思维,“问”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

[1]魏红、野晓航,《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5期

[2]苏军,《课堂提问有学问》,《文汇报》,2001年3月20日 [3]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143页

[4] 周小山 严先元主编《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5]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5年12期《浅析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4h4ye2972v3blzb1bwa62p7v43zg0p00hx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