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课堂气氛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 心状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训练、每一个问题,估计学生可能出 现的种种反应和可能投入的热情,寻求最佳的表达语言和最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课前准 备充分,是教师形成教学最佳心态的重要条件,这也是教师获得课堂教学自信心的基础,只有认真 备课,教师才能教的投入,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顺利形成。
二、语言要幽默。 幽默、风趣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三、多鼓励和表扬 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激励性。多表扬、多鼓励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无论优生,还是后进生, 通过教师的激励,都使他们有机会体面地表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产生自豪感,自信心,进而努 力学习提高课堂气氛。 7.课堂纪律的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
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 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 少的。
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儿童,少年进入中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 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
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些学习任务会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每个人对 学习目的、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 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任务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学生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 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 的守纪习惯。 8.如何形成一个有效的课堂管理:
首先,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反映教师课堂管理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平等、和谐的 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和睦相处,有效地进行沟通有助于减少和防止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助于营造 使学生感到愉悦快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其次,师生共同制定并实施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班级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认知、态度、行为的持续的参照标准。 最后,妥当安排教室的学习环境。 教学活动大多数在教室里进行,教室环境可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也可能通过对教师行为的影 响而间接作用于学生。良好的教室管理对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一个管理完善的教室里学 习,更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接收能力,同样也有助于教师建立教学的信心。 9.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类型:
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法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概念)
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分为两类: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品行方面的行为 之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等;人格方面的 问题行为是与学生的个性关联在一起的不良行为,如孤僻、焦虑、抑郁等。
10.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内在因素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内在因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课堂问题行为产 生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正处在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程中,而发展中尚未成熟正是导致课堂问题行 为的一个内在因素。具体说来,以下从中学生的性格类型、认知水平、基本需要、情绪情感四个方 面进行分析:
1、性格类型不同
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往往喜欢人际交往活动繁多的环境,能够忍受强烈的噪音和捣乱行为,而且 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干扰而影响学习。如果身在一堂秩序井然、结构清晰的课上,教师坚持要求教学 时保持绝对安静,他们在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必然会感到厌倦无聊。
而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则与之截然相反,干扰不断、充满全新体验的课堂学习环境虽然显得十分 有生气,但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这样的环境会扰乱思维,损害学习效果,他们往往倾心于能够保证 个人学习,以及能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思考自己事情的课堂。
2、认知能力发展失衡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是和学生的学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学生学习状况的优劣与其认知发 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认知能力发展问题成为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另外,班级当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参差不齐,往往会让教师在教学中顾此失彼,而处在两个极端 水平的学生则最容易成为问题行为的源头。
3、情绪情感不平衡
青少年情绪情感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两极性的表现,中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而他们对自己 情感的情感调节和控制能力相对要差些,波动性更为明显,往往还不善于使自己的情感受时间、地 点场合等条件的支配,难以克制自己的情感表现,以至于理智降低,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二)外在因素
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内在因素——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外在因素 的影响。这些外在因素主要来自教师授课、师生关系、课堂环境、课堂规则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 1、教师授课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只顾讲解教学内容,而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 极性对学生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较差,语言和要求含糊 不清教师缺乏活力,枯燥无味,容易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师生关系紧张
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 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感,不听其教导,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的 动机和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淡化或忘记,就会缺乏学习上的积极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难以投入 学习,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旦学习成绩
26
下降,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反感, 对课堂充满厌恶感。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差,对学习和老师的教育就越反感,课 堂问题行为难以消除。
3、课堂规则缺乏合理性
教师往往是课堂规则的制定者。仅仅让教师来制定课堂规则,常常使得规则制定的随意性很大, 甚至有时自相矛盾。再说,作为课堂活动的成员之一,教师也应该有些规则来约束自己,最好能向 学生承诺遵守哪些规则,这样可以为学生做个好榜样。
4、不良家庭教养方式
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个。正是通过父母对子 女的教养行为,才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 5、不良课堂环境影响
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氛围、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 堂问题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课堂中温度适宜、色彩明亮、气氛融洽,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种愉 悦的感受和积极的情绪,从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相反,如果课堂环境恶劣、气氛紧张,学生就可 能会感受到昏昏沉沉懒懒散散的消极情绪,从而增加问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课堂座位的编 排方式也与学生的问题行为有关。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坐在前排座位的学生,其座位距离教师较近, 通常能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活动但坐在后排座位的学生,其座位距离教师较远,通常 有捣乱、睡觉、看课外书等问题行为。
11.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课堂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能否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恰当的处理,取 决于教师对引导和矫治策略的有效运用。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 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 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 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
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 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 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
2、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同一班级的学生整体发展水平虽然大致相同,但他们的性格类型、气质、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 在明显的差异,这要求教室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在学习 目标确定上,不必整齐划一,要“因人定量”,在教学管理方式上,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动作迟缓的 要经常给予帮助,不要挫伤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内向的学生,不要使他们处于压力之下,给 他们以安静和独处的机会,逐步帮助他们摆脱孤独、融于集体,对于过分激动、难以自控的学生, 要注意意志力的培养训练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适当调整班级原有结构,多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使 感到学习太难或太容易的学生都不会觉得被排斥在外,从而减少乃至避免产生厌烦、不安、急躁、 发怒等课堂问题行为。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 的反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出一代具有创造 性的、人格健全的学生。
当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正是影响师生关系好坏的关键时刻,教师如果注意运用恰当的批 评艺术,就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因此,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 合理愿望,维护他们的自我尊严。或迁回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批评前先赞扬学生,鼓励学生,使 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等。相信在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之后,会使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 的师生关系。
4、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 方法。不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学生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和压抑,个人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所 导致的。而心理辅导可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和转移阻碍个人发挥自我潜能的种种障碍,帮 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实现自我认同和接纳,从而真正转变课堂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 的课堂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辅导取决于师生间的认知距离和情感距离的缩 短,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信任和鼓励学生改正课堂问题行为。
5、学生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 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 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 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6、创建良好课堂环境
良好课堂环境的建设主要涉及良好班风、学风的培养和教室环境的布置与管理。
班风是通过班集体而形成的,是班级中各个成员的精神风貌、学习态度及人际关系的总和。它 的重要内容是学风。学风是指每个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与主动参与学习的态度。良好的班风一旦 形成,其作用表现为它会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具有教育作用,它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它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使个别行为偏差的学生在良好班风的感染下向着好的方面转化,遵 守由集体促成的纪律它还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一旦有人想破坏,会受到集体其他成员的谴责。班 风的重要内容是学风,良好的学风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教室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实践和心理学 证明,整齐、清洁、幽雅、宁静的教室,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而肮脏、呆板、杂乱的教室使人 倦怠、厌烦富于变化和切合学生特点的教室布置和座位安排,有助于陶冶性情,更好开展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或调整学生的座次,必须打破按高矮次序或学习成绩排位 的简单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个性特长、学习习惯、行为特征、同伴关系等多种因素, 做到优劣搭配、合理组织,以取长补短、以优补劣,互相促进,根据学生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而选择 适当的座位排列形式。
1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培养班集体
27
(一)制定班级管理目标。对应方法: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行。班级目标的提出必须符合学 生的年龄特点、思想觉悟、生活经验和集体发展水平,即考虑本班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目标 要有针对性。即根据班级学生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二) 健全班级组织机构。班级学生干部是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对应 方法:班级建立之初,通过查阅学生的档案材料或开学表现来了解学生,指定班干部,并进行考察。 然后,组织一些班级活动,让全班学生都有发挥特长、为班级服务、互相了解的机会。四五周后, 全班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彼此互相了解,心目中也有了自己满意的干部人选,这时可以采取 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班干部的选拔。在班委会职务和职责设置上,要坚持明确,独特,具体,全面 和恰当的原则。明确即避免设空置,独特即避免职责重复设置,具体即防止职责过于笼统。这三点 保证了每一个班干部都明确的知道自己做什么。全面即覆盖整个班级事物,恰当即防止职责过宽或 过窄。(三)完善班级组织制度。对应方法:班级规范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 从正面告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有:政治学习制度;考 勤制度;卫生制度;文体活动制度;课外活动制度;值日生制度;班级财务制度等;制定班级规章 制度应注意:合理可行;正面教育为主,强化人文关怀。防止体罚;条文尽量简明,便于学生理解 和记忆;要经过全班学生的民主讨论。(四)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对应方法:争取学校教育者、 家长和社会教育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三者统一的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成长。①协调班主任与任 课教师的关系。定期组织班级教师进行教育会诊,帮助任科教师认识班级和学生,分析班级学生的 知识程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等具体实际,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了解各科 学习的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并且要沟通班级学生和任科教师的关系,增 进师生的感情。②协调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班级例会、榜样学习、小组互助、友谊竞赛、情境教育、 座谈对话等,③协调家校教育工作。班主任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一起 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方式:家长会、家访、家校联合主题活动、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④协调社 会教育工作。 13.课外活动的含义及特点(对大纲作补充)
1、课外活动的含义: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 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选 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也不属于课外活动之列。
2、课外活动的特点: 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它能比较充分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 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符合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使学生具有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②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是以参 加者的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来确定的。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不受班级教学这种组织形式 的限制。它的形式十分活泼,讲究实效。 ③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 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展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14.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任务:
1、课外活动的意义: ①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 ②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③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④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2、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 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独创性。 15.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课外活动的内容:①科技活动;②学科活动;③文学艺术活动;④体育活动;⑤社会活动; ⑥传统的节假日活动;⑦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活动的形式:①群众性活动;②小组活动;③个人活动。 16.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要求: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③充分发挥形式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17.教师角色及其特征
教师角色,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 为模式。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 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 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 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如果他们把教师看成是模范 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理人,他 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 理辅导者,则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总之,学生喜欢的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 18.教师的角色形成:
教师的角色形成,是指个体逐步认识到教师的职业角色及相应要求,通过实践将社会对教师的 角色期待予以内化,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角色认知阶段,角 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19.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的认知特征:
(1)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教学效果的优劣、学习者发展的程度如何最根本地决定于教师 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本书重点就是为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运用能力,相信学习了 本书以后,你的教学设计能力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2)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是言语表达能力。 言语表达又可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恰尔德认为良好的教师口头言语表达应 做到以下几点:①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要点指示明确 ;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运用 易于接受的语言;③不用含混不清或拼凑的语言;④多用简练、富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式语言;⑤ 恰当地运用比喻与隐喻;⑥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和不间断性;⑦讲授应尽早进入主题;⑧讲授重点应 要言不烦;⑨增强语言效果,发音应注意抑扬顿挫;⑩利用辅助性语言,辅以动作表情。
28
(3)教学管理能力。这包括对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组织及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激 发、维持、评价和对自己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反思。这一部分,我们将设专章详细论述。
(4)教学机智。教学机智指教师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敏感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特别是 意外情况下,快速反应,随机应变,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综合能力。它表现为:克制;对孩子的体 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润物细无声”;对情境的自信;临场的天赋。
教师的人格特征:
自身知识的丰富,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这些都是外在的、可见的。除此之外,在许多时候, 教师是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习 者的影响是终生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习者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定,一个有效教 师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教师的热爱,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 所教学科的热爱。(2)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乃是有效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公正无 私、谦虚诚实、活泼开朗、独立的性格。(3)良好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在自我认知方面,能进行有 效的自我分析、合理的自我评价;在自我体验方面,能做到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爱;在自 我控制方面,能做到自我反省,自我调节。
20.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 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活 质量。 21.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方法(途径):
1、注重引导,提高教师心理承受能力。
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其中包括教师觉悟的提高,帮助教师确立合适的个 人目标,同时在教师成功和失败时加以引导,使之正确归因。
①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调查,开展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 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②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教师的集体主义观念、事业心和责任感,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③建立与教师定期谈话制度。做到经常与教师谈话,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体贴教师 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精神上尽量满足教师多方面、多层次的合理需要,及时做好思想政治 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教师缓解过度的紧张、焦虑和困惑情绪,使他们安心工作。
2、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温馨与和谐。
①建立民主环境。要真诚地面对教师,让教师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和你的管理思想融 为一体。
②创造物质环境。校园是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师教育教学环境的营造,通过营造环境,给教师带来一份温馨。 ③优化精神环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引导得好教师就会心情舒畅。要重视优化教师的精 神环境,促进教师集体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3、提供舞台,激励教师充分发挥才能。
学校领导要多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发挥才能的舞台,鼓励教师大胆工作、开拓探新、积极 创造。深入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提高教师的心理满 意度,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以诚相待,为教师多办好事与实事。
学校要当好教师的坚强后盾。对于教师的困难多给予关心,想办法解决;做好教师的职称评定 工作;为教师提供稳定的待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素质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