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教学时间:4月29日 主备人:宋之明 授课人: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影
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 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
(讲授新课):
一、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从孔子的生平看他的理想追究? 2.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探讨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请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内容,简要概括孔子的人生轨迹。 十五岁时,孔子树立了怎样的志向?立志学习礼乐。 此后他是如何为此而努力的?以传承礼乐为己任。 1.学习礼乐(15岁)
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
结合课本有关内容,概括孔子树立这样志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社会因素:
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阶级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②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个人因素: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开创儒家学派。
三十岁时,孔子开始从事什么事业?收徒讲学。 2.讲学收徒(30岁)
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他所教授的内容来自于哪些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十多岁时,孔子的命运又发生了什么转变?结果如何?这反映了什么? 3.从政失败(51岁),周游列国:卫、陈、宋、蔡、楚
开始从政,但昙花一现,此后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但没被采纳。
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 结果: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
接近古稀之年的孔子,最终选择了什么事业? 其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4.献身文化
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开创儒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包含哪些核心内容?礼、仁、中庸。 1.礼的思想(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1)礼的含义:即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2)地位:孔子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3)方法:“克己复礼”。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恢复周礼,目的在于维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4)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
(1)含义:“爱人”包括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论语》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3)表现:
对于普通人: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对于统治阶级:子曰:“苛政猛于虎!”为政以德。
(4)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具有进步性 。
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P22 正文第三段。
“礼中有仁,仁中有礼” 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如何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呢? 3.中庸思想:
(1)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协调“礼”与“仁”关系,对立因素统一与和谐旧能形成完美的事物。 (2)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P22“历史纵横” (3)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礼与仁的关系
仁 中庸 礼
(政治范畴) (方法论) (伦理范畴)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孔子的中庸思想?它是墙头草两边倒吗?中庸=折中吗?
“中庸” 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庸思想要求执政者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为贵”(和谐)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仁爱来缓和阶级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
(2)礼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并将礼和仁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仁有礼的约束而不失于无序,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而不流于形式,以此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3)孔子又提出中庸的思想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避免过犹不及,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 (4)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虽非帝王,但历代帝王皆以孔子的思想治国,故敬奉为先帝,特做帝王像 。康熙帝尊孔子为“万世师表”,你如何理解? 4.影响:
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