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上海高考: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抒情主人公自我的形象。因此,在鉴赏这类形象时要做到知人论世,关注诗人的背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写这首诗时,当时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歌。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便不难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诗人自我形象: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的形象。
此外,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以《寻陆鸿渐不遇》为例: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分析“陆鸿渐”这一形象,可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做答: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诗歌的景象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或意境上,解答诗歌景象时,主要侧重于对意象、意境的解答。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诗人看来,他所看到的自然景物,都附有诗人的情感在内,这正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解答诗歌意象类的题目时,重要的是要积累一些常见的意象,如月、鸿雁、子规、兰、竹、浮云、梧桐、夕阳等。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不同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中的“枫叶”则给人无限喜悦,激昂奋进之感。而“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中的“枫叶”则带给人相思的愁苦。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画面。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这样会使语句优美,富有节奏感。(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以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分析该诗所描绘的景物时,可按照以上三个步骤: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解答该类诗歌时,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以张渭的《早梅》为例: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答题时首先应分析梅的自身特征: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然后结合诗歌中后两句评价性述语,从而可以概括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表达了对梅花由衷的敬仰之情。
03-10上海高考诗词鉴赏题汇
(20XX年上海春季高考)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第1~3题。(8分)
甲 乙
过华清宫(唐)杜牧 题华清宫 (宋)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 行尽江南数十程, 山顶千门次第开。 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 朝元阁上西风急, 无人知是荔枝来。 都向长杨作雨声。
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 诗。(1分)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__,讽刺了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 的感慨。(3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20XX年上海秋季高考)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 。(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
(2)
(20XX年上海春季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7—19题(8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相思 王维 岐王宅里寻常见, 红豆生南国, 崔九堂前几度闻。 春来发几枝。 正是江南好风景, 愿君多采撷, 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
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
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17.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1分)
18.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3分)
19.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4分)
(20XX年上海秋季高考)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
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20XX年上海春季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5—17题。(8分)
[越调]小桃红 元·盍西村
江岸水灯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5.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的盛况。(1分)
16.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3分)
17.就作品中的画线句展开想像,作一段场景描写。(80字左右)(4分)
(20XX年上海秋季高考)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庐山瀑布 徐 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 (2分)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20XX年上海春季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3—15题。(8分)
喜迁莺·端午泛湖 黄 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13.作品显示端午习俗的词语有龙舟、 、 等。(2分)
14.作品生动描写了赛龙舟的热烈场面,请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3分)
(1) 色彩 例子: (2) 例子: 15.画线句的描写与前面的热闹场景截然不同,这样的写法好在哪里?(3分)
(20XX年上海秋季高考)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14-16题。(8分)
[黄钟] 人月圆 张可久
山中书事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1分)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 16.“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0XX年上海春季高考)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4—16题(8分) 梦寻梅 方岳 野迳深藏隐者家,岸莎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14.(2分)诗中显示“隐者家”特征的事物和场景有“黄叶拥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围绕“寻梅”,颔联前句表现了寻梅的___________,后句突出了得梅的___________。
上海高考诗词鉴赏题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