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最新“长善救失”的解读以及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基于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国内外对“长善救失” 的研究,尝试对“长善救失”进行解读,并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出“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即抓住“长善救失”的前提——洞悉学生、寻找“长善救失”的必要条件——抓住契机、掌握“长善救失”的方法——启发诱导、寻善长善、面失救失三大步骤进行。通过探讨“长善救失”的实践化,进一步深化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缄默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 长善救失;内涵;应用

引言

新课改如火如荼,新的教学理念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触动了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习的笔者。以人为中心的新课改,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努力让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长善救失”是实现新课改视域下的新型学生、新型教师共同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现代教育的一把金钥匙。基于这个背景,笔者结合国内外对“长善救失” 的研究,尝试解读“长善救失”,并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缄默性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

一、“长善救失” 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一)国内“长善救失”相关理论的研究 1.“长善救失”理论的溯源

“长善救失”的提出。孟宪承主编的《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第一篇文选是管仲《小匡》,其中有“修旧法,择其善者”,这是较早提出“善”的概念的。管仲《弟子职》手段提出为弟子要“见善从之”,此处“善”的含义与“长善救失”里的“善”已经接轨。孔子《论语·述而》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处强调择他人之善来促进自身,而到了《学记》,“长善救失”正式提出,自此,从择他人之善慢慢过渡到长自身之善。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提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第一次提出“长善救失”。学生心性的差异导致四失——多、寡、易、止,而“知其心”,才能“救其失”。在这里,“长善救失”是作为教学目的而存在的,而“多、寡、易、止”在其中单纯地被看成了“失”的具体体现。

“长善救失”的阐释——王夫之认为“多、寡、易、止虽各有失,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

①长矣。”王夫之在《学记》“长善救失”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了学生的“四失”,

“四失”有“四便”,各有其善。在这里,“长善”和“救失”分道扬镳,“救失”变成教学的方式、途径,“长善”变成教学的目的,通过“救失”来“长善”。

2.“长善救失”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对“长善救失”理论的研究。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7版

2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一是对“长善救失”进行教育学视域的解读与运用。1.对基本内涵的解读。杭州师范大学李华从《学记》出发,对“长善救失”进行溯源,阐述了“长善救失”在教育学视野中的延续性内涵。李润洲从新的角度出发,解读“长善救失”,“长善”未必能“救失”;“救失”未必能“长善”,提出要让学生发扬优点,同时也要勇敢正视自己的缺点。胡掌义在《长善与救失》中指出“善”和“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掌握学生犯四种毛病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巧妙地加以引导,才能促使其毛病向好的方向转化,进而变为优点。2.当成一种教育原则,贯穿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以及道德教育中。史峰的《长善救失是恩师》、李和民《长善救失 循循善诱——一位班主任的日记摘抄》用叙事研究的方式从感性层面描述了“长善救失”在德育中的适切性。彭佩红在《困难生救助宜“长善救失”》中提出以“长善救失”原则为基点,通过经济上资助、学习上转化、行为上转化的方式实现困难生的进步。周润衍在《同课异构 精彩纷呈——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将“长善救失”作为一种教学原则,与具体的教学——同课异构结合起来。王佳佳在《“长善救失”视域下的中学化学教学研究》中将“长善救失”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与具体的中学化学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探索。3.当成一种教育目的。湖南长沙市铁路第一小学副校长黄福清在《长善救失宽严相济》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阐述了教育必须担任起“长善救失”的职责。《长善救失乃教育之本—访朝阳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淑惠》一文中指出:长善救失是教育的根本。4.当成一种教育策略或教育方法。金载祥在《因势利导 长善救失》中把“长善救失”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后进生。刘建科《寓教于乐 长善救失——浅谈潜能生转化策略及实施办法》把“长善救失”作为一种实现学生潜能教学策略。5.探索实现途径。倪桂华在《长善救失 各显其能》中指出可以通过分别对待、分别要求、分别指导三个途径实现小学生的“长善救失”。杨轼琴在《长善救失贵在引导》中指出可以通过调查研究——正面教育——因材施教三个环节进行引导,进而实现“长善救失”。洪永和在《论教育中奖惩策略的艺术应用》可以通过多奖少惩罚、生动性策略、及时适度性策略、精神奖惩为

3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主策略四种方式齐头并进实现“长善救失”。张梅在《试谈我国古代的“因材施教”》中指出“因材施教”的具体表现:了解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两种途径其实也是实现“长善救失”的途径。梅金姣、黄学雷《谈“扬长避短”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中提出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正确把握运用时机、正确使用策略来实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戴新华在《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四个学会”》中指出班主任可以通过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赏识四种方式来实现“长善救失”。 二、从教育学外部视域对“长善救失”进行解读。较为典型的是张国光《我国古代关于学生的“四种气质类型”说——<学记>中“学者有四失”与“长善救失”新解》 。作者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对“长善救失”进行解读。

(2)差异教学法

我国华国栋教授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①他在《“差异教学”实质诌议》中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保底不封顶”,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在丁安康、和新学主编的《主体教育的教学策略探索》将尊重差异作为主体教育的四大教学策略之一,他们认为:尊重差异策略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差异现象,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当的主动发展的策略体系。②差异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

丁安康、和新学主编.主体教育的教学策略[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0:61

4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生最大发展,其实质为“长善”,是使个体的“善”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差异教学立足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个体的需要是对“长善”的条件进行有益的探索。要实现“长善”就必须摸清学生个体的各种实际。

(3)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源于一位父亲周弘把聋哑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为中国第一位聋哑少年大学生,留美硕士的经历。周弘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健全孩子的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将这种“追蝴蝶”的教育方法提升为赏识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与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它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①赏识教育承继华国栋的差异教学法的教学目标,赏识教育把“长善”推到了极致。全心全意地把视线集中在对学生“善”的挖掘上,并通过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以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以“长善”来“促善”、“救失”。

(二)国外“长善救失”相关理论的研究 1.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解题能力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后来又新确认了博物学家智能和存在智能。②根据加

周弘.觉醒[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3

沈致隆译.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5

最新“长善救失”的解读以及在现代教育中的运用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摘要】基于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国内外对“长善救失”的研究,尝试对“长善救失”进行解读,并通过一些具体案例分析出“长善救失”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即抓住“长善救失”的前提——洞悉学生、寻找“长善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gsby433kl1lh1d7s0l19lpyv23wp8008l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