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 托 理 念,创 新 教 育
----------浅谈数学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长沙市蓝天学校 宁科良 电话:5260906(13017318908)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黑市铺519信箱蓝天学校 邮编4101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又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要求揭示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素质教育之间本质的一致性,其核心就是创新教育。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而创新教育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又是“发展学生”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笔者认为,认识到“创新教育”的实施意义,对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非常有意义的。
创新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的基本部分。它是一种方式,一种理念,而这一方式和理念的实现,给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改变,把我们以前教学工作的重心从学生学得知识的多少上,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不应仅仅强调学生对已有数学事实的了解,而应更加强调学生对自身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即屏弃以往的高分低能、重知识轻能力、重继承轻实践的填鸭式教育,实现从“学会”到“会学”这一质的飞跃。其次,要形成发展的教育模式,要实现教育模式的“非模式化”,使之能随着教育的发展一道前进。同时,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要不断地更新,是创新教育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的物质基础。创新教育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科学精神。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扬弃那种所谓的学生
第 1 页 共 6 页
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观点,不能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条理性,而忽视学生思维跳跃性;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索;不能只重视个体的学习,而忽视团体的交流等等。由此,笔者以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创新教育必须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基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必须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为基点。同时,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观点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世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的生活性,有用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主动、自觉地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也就是说,脱离了价值的数学学习,将会失去创新教育的主体,而联系实际,结合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数学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实施创新教育的氛围。例如在学习函数时提到的“水费的收取”、“计程车的车费计算”,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提到的“电台收视率的调查”、“家庭电器的使用情况调查”等等,都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有用、实在,从而实现教育的创新
二、创新教育必须以创新的教学情景为切入点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了主体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程度,学生
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而兴趣的培养又是需要一种情境的,这种情境在数学学科里的最好表现形式就是问题情境,从而,问题情境的创新则必须成为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在我们常规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关数学知识和问题的讨论的参与,主要是由教师提出的,即教师提出问题或疑问,学生将就问题进行思考、回答。最典型、最失败的问题设计形式是“对不对?”、“是不是?”、“答案是多少?”等等,与之对应的学生活动形式也只能是“对!”或“不对!”、“是”或“不是”、“答案是?”这样毫无意义的活动,这样的活
第 2 页 共 6 页
动也就谈不上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它不是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或者说是一种无意义的表面参与,从而也就无法构建出创新的教学情境,更谈不上创新教育。
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一个好的背景材料,都能激发学生求知、解决问题
的欲望,把全体学生的心带进课堂,由此,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堂情景的创新。课程的导入如果能够生动有趣,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因此,创新课程情境的创设需要我们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所处的文化环境,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讲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或过渡,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我讲“分式的加减”时,我一上课就给学生一个本堂课最后要解决问题,同时树立一个信念:“我一定能解决”。进而层层推进,同学们认真分析类比,积极思考,感受过程,获取结论,从而实现教学情境的创新。
三、创新教育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支点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理念显然不能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支点,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关注每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创设的问题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启发性根据学习方式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根据学习活动的进程或学习难点提供针对性指导,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相应的指导策略”等理念则成为创新教育的强有力的支点。
实际上,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关注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独立分析、主动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中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提高素质;恰当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并通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在这里,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指在数学课堂
第 3 页 共 6 页
的学习过程中,能主动、大胆地提出和参与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和问题的行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有所发现和创新的目的。 四、创新教育必须以发展的教学模式为热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而要实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发展就成为必然和必须,也就是说,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为热点。即从关注教师教的情况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学的情况;从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和谐发展,并深刻认识到课堂上老师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诚然,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受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的制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受到教师本身的素质、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以及教师教学风格、学生学习习惯的制约。因此,教学模式应用的本身并不是一种目的和内容,而是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工具和手段,所以,教学模式自身的发展就成为必然,以适应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在教学过程让学生大胆设想,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笔者以为,发展的主线应该是:师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学生,民主合作气氛浓;老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多边多向,互动性强的自主信息交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见的习惯,并进行正确的评价,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说出独特的感受的能力;课堂上较多的时间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通过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尝试探索等手段,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积极思维;为解决问题积极生动地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
可以说,只有构建了发展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研究的热点,学生的创新学习才能得到落实。
五、创新教育必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品味为出发点
关于“数学素质”,教育界对其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定义,但是对其内涵一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的数学素质,是指在先天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
第 4 页 共 6 页
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其中包括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认为,数学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掘其潜能,培养学生具有上述数学素质,且为其今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头脑。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这方面的阐述:“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可见,数学素质教育是高要求的素质教育,它的实施与推进,必将引起数学教育的巨大变革,这是摆在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探索、思考。为此,我们应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旧观念,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让人人都学习数学,懂得数学,并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每一个人都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创新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科学精神为着眼点 高素质的人必须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的培养,意志力的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同时,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出发,用再创造的方法处理教材,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鼓励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发现去创造,在讨论交流中自主地发现数学知识。教会学生尊重科学规律,学会从科学规律出发,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如上课的时候教师有时要故意“示错”,让学生在学习中指出错误的地方,以求培养学生对问题深层次思维的能力,敢于否定,就是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教师和书本上的东西,培养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科学态度,这对科学思维的形成致关重要。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我们必须关注全体学生,不断
第 5 页 共 6 页
更新教学理念,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形成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品德和科学精神,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的目的。
二00三年二月二十日
附: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诠释》
第 6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