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2012年11月14日12时许,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

一、十八大召开的背景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人们所能拥有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二、十八大三个重要议程

政治报告、修改党章、领导层换届

(一)党代会报告:承前启后划定蓝图

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是党代会的重要环节。其主旨是概括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阐明今后的工作方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它是政治宣言,也是思想总结,亦是行动纲领,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党史上,不少党代会报告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也能从中寻觅出历史的脉络。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四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题目中都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无疑勾画出了时代主线。党代会报告中新提法、新表述往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可从其中索引出时代的特征。如,十六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非劳动收入”等新提法引起舆论关注。

回顾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等均具有深刻历史内涵。此外,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如“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也是引起广泛热议。十八大报告又确定了怎样的大政方针,又有哪些新提法、新表述,引人关注呢?

开幕式当天,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作十八大报告,在约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这份共12部分、近3万字的报告赢得30多次掌声,其中的10个关键

词格外引人关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其中的新意包括: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幕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这是中共党代会连续6次在报告标题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共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

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将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起,称为中国当下引发群体事件的“三驾马车”。大家注意到,十八大报告中表

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胡锦涛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引起党的理论家的关注。

一个有代表性的专家观点认为,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比如,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专家在受访中也指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第六大建设——党的建设,这是关键。“执政党要首先把自身建设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否则,?五位一体?可能落空。”

3、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小康社会”是由伟大领袖邓小平在20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建成”!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8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小康社会”是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建成”!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8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小康”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在

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多少荆棘的旅程;10年“全面建设”,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狂妄而虚假的口号宣言,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早已深入每个中国民众的内心,我们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这些变化的发生,胡锦涛同志更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温暖人心的收入指标,笔者确信,在今后的几年里,党必将带领我们以优雅的舞步迈进真正的小康社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中国人口比重的主要部分,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牵制着整个中国前进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因此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政府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强,“村村通公路”不再是农民的幻想,机耕道、灌溉系统已形成了有规划的网络系统;农村沼气、电力、饮水等多个环节也更加完善。改革的农村医疗保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国家也加大了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医疗保障,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落后的中国农业已经出现了新的气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回顾过去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有辛酸更有收获。党带领我们成功完成了前面的建设,而“建成”这一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更高的重任,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我们坚信,在共产党的带领下,2020年,我们一定会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这里的翻一番到底该怎么算?

(1)“翻一番”按扣除价格因素计算

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代表说,“这个?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的结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两倍的标准。”此外,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体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难点和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最鲜明的体现。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8.1%。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关键是要更高质量、

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社会对此呼声也较大。

(3)靠发展、靠制度确保“翻一番”目标实现

确保人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同步发展。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确保人均收入增长,还要依靠制度保障。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 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做调整,既然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 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5、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三个公平”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社会公平新希望。

权利公平: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

不管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享受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权利”的认知与诉求从生存层面上升到发展层面,对户籍制度、劳动合同、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等“权利公平”更加关注。 “权利‘无添加’,起点要平等,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被区别对待。”作为出席十八大的26名农民工代表的一员,广东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职员闫文静仍在期待更多的“权利公平”温暖他们的心。

机会公平:苦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机会不公平在普通人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可能就是教育,农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比城里孩子差,而家有学区房的孩子也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有高低,结果会不同,但机会公平了,心态就平和了。

规则公平:消除特权,打破“潜规则”。一些领域,民营企业想进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有可能遭遇贷款难、融资难,最后又被挤出来。不仅是国企民企的不公平竞争,群众普遍认为,找工作“拼爹”、看病找门路等规则不公平很容

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

中共十八大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2012年11月14日12时许,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一、十八大召开的背景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ghuk6tr8k7zlrl1b2w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