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概论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婴幼儿卫生保健
1、婴幼儿分期: 新生儿期(出生至未满28天);婴儿期;幼儿期 新生儿三关:温度关;环境关;感染关
高烧:3个月以上:对已酰氨酚 6个月以上:布洛芬
溢奶:原因:婴儿的胃为水平位,胃底平直,内容物易溢出;
婴儿的偾门括约肌发育不如幽门完善,使胃出口紧而入口松,平时胃里
的内容物易反流入食管而溢奶;
喂养方法不当,婴儿吃奶过多,喂空奶瓶,奶头内没有充满乳汁等均使
宝宝吞入大量空气发生溢奶;
喂奶后体位频繁变化
处理方法:使异物排出,保证婴儿呼吸畅通; 科学喂养;
婴儿期:特点:①生长发育最快,能量蛋白质要求高,消化吸收功能未发育完善; ②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成,抗感染力较弱; ③感知觉和运动快速发展时期;
注意要点:6个月内婴儿鼓励母乳喂养,满6个月后逐渐加辅食; 坚持户外活动与体格锻炼,按时预防接种;定期健康检查4次及预防常见病 婴儿的感知觉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和训练
幼儿期:特点:生长发育较婴儿期缓慢,正处于断奶之后;
神经发育迅速,语言、思维、动作和社会交往能力发展; 活动能力增强,范围扩大
注意要点:合理安排膳食,食物应细、软、烂便于消化;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促进动作语言发展; 定期健康检查和预防疾病(6月一次); 预防幼儿伤害
2、体格生长基本规律:速率:先快后慢(青春期前); 长度比例:头尾规律
器官系统:有先有后(神经系统最快) 存在差异:范围而非具体数值 3、体格生长常用指标:体重;身高;胸围;头围;?门;牙齿;
婴幼儿牙齿保护:营养和阳光;适宜的刺激;避免外伤;漱口刷牙 4、影响体格生长的因素:遗传;外界环境;营养;情绪健康;疾病 5、婴幼儿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消化系统(食品加工管道):口腔;食道和胃;肠道;胰腺肝脏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站):呼吸道及肺;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排除分泌物的是管道(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是气体交换场所
循环系统(循环不已的运输流):心;血管; 泌尿系统(泌尿,输尿,贮尿,排尿):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运动系统(动作的执行者):
婴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⑴骨骼迅速生长,柔软易弯曲;⑵肌肉收缩力、耐受力弱;
⑶关节和韧带松弛
神经系统(人体司令部):中枢神经(脑,脊髓);周围神经(脑、脊、植物神经) 婴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⑴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脑细胞数目快速增长;⑵易兴奋、易
疲劳;⑶较长睡眠
6、儿童性教育:让儿童知道自己的各个部位的名称(用正式名,借助图片、绘本)
认识性别; 教会儿童自我保护及保护自己的隐私; 教会儿童爱护自己的性器官 7、身兼数职的皮肤:
皮肤的作用:感觉器官;保护作用;调节体温;排泄器官(出汗) 婴幼儿皮肤的特点:保护功能弱;调节体温能力差;渗透作用强 第二章:婴幼儿营养
1、母乳喂养的优点:⑴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和饮料;⑵可使婴儿少得病;⑶母乳有利于脑后发育;⑷给予婴儿给多母爱;⑸哺乳对母亲有益
2、母乳的产生与分泌:乳房大小不影响分泌;夜间哺乳有利于分泌;催产素;乳汁分泌抑制因子
3、母乳喂养的方法:尽早开奶; 按需哺乳; 慎用人工奶头和代乳品; 教会母亲掌握母乳喂养的技术; 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K
4、母乳喂养的误区:初乳要挤掉; 哺乳前用消毒湿巾清洁; 产后奶水少就得喝奶粉; 总觉得孩子吃不饱; 喝月子酒催奶; 喝浓汤,有营养又催奶; 哺乳期间不能吃…食物 5、6~12月龄婴儿喂养:①及时添加辅食;②添加辅食的顺序;③添加辅食的方法;④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⑤注意饮食卫生
添加辅食的顺序:谷类食物(粥类)——蔬菜、水果汁(泥)——动物性食物(肉) 添加辅食的方法:从一种到多种; 由少量到多量; 从稀到稠、从细到粗; 尝试多种多样食物; 膳食少糖、无盐、不加调味品; 适当添加,不强迫进食; 注意观察婴儿添加食物后的反应; 添加辅食的时间; 适当的时候给宝宝添加手指食物(手抓着吃)
6、1~3岁幼儿喂养:保证乳类食物量,逐步过渡到食物多样; 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重视良好的饮食习惯; 每天足量饮水
7、常见的营养性疾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营养不良; 单纯性肥胖; 锌缺乏症营养不良 第三章: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1、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发育的可塑性; 脑发育的代偿性; 两种类型的脑发育:基于日常经验的:感知觉及运动等经验 基于学习经验的:音乐演奏、体操等
2、婴幼儿运动发展规律: 从泛化到集中; 从上到下; 从近到远; 先正后反
3、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视知觉的发生发展; 听知觉的发展; 皮肤感觉的发生发展; 嗅觉和味觉的发展
4、婴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与内容:
反射联系阶段:0~1月:依赖于条件反射
动作习惯和直觉形成阶段:1~5月:习惯性动作,无明确目的
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5~9月:婴儿视觉和动作开始协调,感知动作思维开始萌芽 手段与目的之间协调阶段:9~12月:动作很明确的就指向目的“客体永久性” 感知运动智力阶段:12~18月:能够通过偶然尝试而发现新的达到目的的手段
智力的综合阶段:18~24月:不用明显的外部尝试动作就能解决问题,产生延迟模仿能力,出现自我意识
5、思维:感知动作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6、教育培养:0~6个月:多进行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刺激
7~12个月:要多进行翻身、爬行、摆弄玩具等动作的练习,建立“物体永存”概念 1岁以后:手部精细动作快速发展,要给其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2岁以后:接触外界环境,范围更为广泛,成人支持婴幼儿的探索 7、注意的产生与发展:新生儿及婴儿:定向反射,选择注意萌芽;
1岁:注意的选择性有一定的规律; 1~2岁:注意开始受表象影响;
2~3岁:注意时间延长,注意事物增加
8、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 (一)、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提出四种教养模式(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情绪管理训练型) (二)、成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三)、成人需要识别孩子的情绪,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共情) (四)、用语言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五)、采用适当方式宣泄情绪(跑步、打沙包、打鼓、撕纸、艺术活动) (六)、认知重评:改变对情绪事件个人意义的认识来降低情绪反应
9、早期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经营性亲子园; 幼儿园附设亲子园; 社会公益性亲子园 第四章:早期教育基地的开办
1、早教基地开办原则:以教为主,教养融合; 满足需要,情感优先; 关注教育,顺应发展; 因人而异,激发潜能
注意:多观察,少定性; 回归自然,回归常识和生活而不是刻意的、过渡的教育 2、早教基地开办的前提:①完善社区联系机制; ②掌握社区0~3岁婴幼儿基本信息; ③了解社区0~3岁婴幼儿家庭现状和教育需求(确定范围;确定内容;确定方法;汇总分析) 3、早教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相关政策不健全;专业课程不系统;早教教师专业性欠缺 4、早教基地为婴幼儿 精神环境创设原则: 安全性; 引导性; 互动性 为教养人 物质环境创设原则: 舒适性; 适宜性; 操作性 5、早教基地 亲自活动室玩具投放: (1)、玩具材料的提供要求:多种类; 多质地; 多色彩; 多功能 (2)、玩具材料投放与摆放方式:种类要少,同种数量要多; 种类逐渐增多; 材料轮流更换; 材料分类摆放; 幼儿自己取放 6、面向社区开展早教服务与指导的形式: (1)、幼儿园附设亲子班; (2)、一对一指导; (3)、开办专题讲座,专家咨询 (4)、面向社区开展公益性大型亲子活动; (5)、面向社区开展小型亲子活动 (6)、开办看护者沙龙 (7)、开设挂线电话 (8)、开设网络平台 7、早教服务与指导的多种策略:
(1)、针对看护人不同教养方式的指导: 包办代替,骄纵溺爱型; 袖手旁观,简单粗暴型; 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型; 尊重发展,明主教育型
(2)、针对不同身份看护的指导: 母亲; 父亲; 祖辈; 保姆 (3)、针对弱势群体家庭的指导: 流动人口家庭; 贫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