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绪论及1-3章 选择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8.“人定胜天”,这句话是(C) A. 主观唯心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体现了人能够战胜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可贵精神 D. 体现了唯意志论

59. 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

A.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 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 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60. 强调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D) A. 认识上的唯理论 B. 认识上的经验论 C. 认识上的唯物论 D. 认识上的辩证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 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 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 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 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 世界的可知性 B. 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了(AD)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B.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 C. 理论科学不产生实践的需要

D. 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 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 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 .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 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 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 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 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CD)

A. 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 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 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 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 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 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A. 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 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 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 理论脱离实际 B. 经验论 C. 教条主义 D. 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

A. 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 唯我主义观点 D. 反理性主义观点

14. 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A. 生而知之 孔子 B. 不虑而知 孟子 C. 不行而知 老子 D.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15. 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BD)

A. 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 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 一切理论都能深刻的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 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A. 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 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的往复 D. 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BC) A. 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的概括 B. 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 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 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

A.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 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 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C)

A. 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 列宁说,“只要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个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

A.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意义 C.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 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 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BCD)

A. 知行相互促进 B. 行先之后 C. 知行不可分割 D. 知行合一 22.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有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 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3. 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A. 真理原则 B. 价值原则 C. 效率原则 D. 公平原则 24. 马克思主义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AD) A. 马克思主义属于认识领域,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B. 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C. 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已经过时了

D. 马克思主义自身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25. 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有(ABCD)

A.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 遵循真理的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的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 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BD)

A. 都包含有客观内容 B. 都是具体的和有限的 C. 都是可知的和无限的 D. 都具有相对的性质 27. 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 A.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 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又何来真理,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B) A.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C. 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否认真理的有用性

29.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 A. 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 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 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 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A.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 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要素是(C)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劳动工具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D)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C)

A. 唯一标准 B. 必要标准 C. 最终标准 D. 综合标准 8. 社会形态是(B)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一种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看它能否(C) A. 代表社会的多数人的利益 B. 决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C. 为生产力诸要素,尤其是人和物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 D. 与生产力状况完全结合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D)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耳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 唯心主义观点 B. 折中主义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循环论观点 15.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绪论及1-3章 选择题

58.“人定胜天”,这句话是(C)A.主观唯心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体现了人能够战胜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可贵精神D.体现了唯意志论59.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D)。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60.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g6p940hf7553973044s2xc786b4hd00yu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