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CD)
A. 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 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 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 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一、单项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 科学实践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 实践的主体是(B)
A. 绝对精神 B.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 人 D. 人的意识 3. 实践的的客体是(D)
A. 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 客体物质世界
C. 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 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 实践的中介(A)
A. 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 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 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 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 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 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D. 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
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 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 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强调的是(A)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 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 我们通过耳、眼、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 感觉 B. 知觉 C. 表象 D. 分析
1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14.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C)
A. 在任何情况下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的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 混淆了真理性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B) A. 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 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 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 在真理问题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D)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具体性,不讲真理的抽象性
D.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 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 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3.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 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 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 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 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4. 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强调了(D)
A. 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 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 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 人们在认识事物要有理性的指导
25. 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C)
A. 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 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 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 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6.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 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 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 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7.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使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C) A. 客观性 B. 主观性 C. 相对性 D. 阶级性 28.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9.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A) A. 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 B. 前者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主观的 C. 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不包含错误 D. 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 30. 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D)
A. 经验主义 B. 先验论 C. 绝对主义 D. 教条主义
31.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把(D)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 A. 多数人的意见 B. 逻辑证明 C. 有使用价值 D. 客观事物本身 32. 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础的关系是(B)
A. 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B. 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C. 使用和被使用的价值关系 D. 相互对立的斗争关系 33. 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坚持(B)
A.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B. 实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C. 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D.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 3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B) A. 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 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 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 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知识
3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A)。 A. 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 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 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 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36. 马克思主义认为,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C) A. 辩证法 B. 科学理论 C. 实践 D. 逻辑 37. 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C)。 A.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 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 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38.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B)。
A.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 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39. 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是(B)。
A. 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 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 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 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40.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C)。 A.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 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4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
A. 唯物主义的观点 B. 联系的观点 C. 发展变化的观点 D. 实践的观点 42. 认识的起点是(C)
A. 社会存在 B. 客观世界 C. 感觉 D. 表象 43. 认识的本质是(C)。
A. 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44.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C)。 A. 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 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 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D. 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5.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
A. 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 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46.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C)。
A. 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47.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D)。
A. 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 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 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 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48. 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对象(B)
A. 只有一种认识 B. 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 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 用同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49. 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B)
A. 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 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 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 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 50.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C)。
A.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B.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认识观点 51. 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 A. 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B. 认识论上的唯理论 C. 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D. 认识论上的经验论 52.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B)
A. 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 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C. 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53.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C)。
A. 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 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54.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C). A. 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 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 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 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55. 概念、判断、推理是(B)。
A.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 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 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56.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A) A. 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B.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可能和现实的统一 D. 僵死和抽象的统一 57.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A. 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 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 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