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4妇产科最常用的12项数值
一、推算预产期(EDC)
推算预产期(EDC),问清末次月经(LMP)。计算方法:末次月经第1日起,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7,即为预产期。如为阴历,月份加9,或减3,日期加15,即为预产期。
二、四步触诊法
检查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以及胎头是否衔接。
第一步手法的目的:了解宫底高度及判断宫底部的胎儿部分。
第二步手法的目的:分辨胎背与胎肢在母体位置。 第三步手法的目的:断定先露是头还是臀,是否衔接。
第四步手法的目的:确定先露入盆的程度。胎心音听诊部位。枕先露时,胎心在脐下左、右侧;臀先露时,胎心在脐上左右侧;肩先露时,胎心在靠近脐部下方听得最清楚。
三、骨盆测量
分为外测量和内测量两种。
骨盆外测量: 1髂棘间径
两侧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
2髂嵴间径
两侧髂嵴外缘间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
3骶耻外径
第五腰椎棘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8-20cm;
4坐骨结节间径
两坐骨结节内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8.5-9.5cm。
骨盆内测量:
骨盆外测量有狭窄者,应进一步做骨盆内测量: 1骶耻内径(对角径)
骶岬上缘中点至耻骨联合下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12.5-13cm;
2坐骨棘间径
两坐骨棘间距离,正常值为10cm;
3坐骨切迹宽度
即骶棘韧带的宽度,为坐骨棘与骶骨下部间距离,正常能容纳3横指。
四、骨盆各平面及其径线骨
盆腔分为3个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入口平面共有4条径线。 1)入口前后径:平均值约为llcm。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平均值约为13cm。
3)入口斜径:左右各一。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平均值约为12.75cm。
(2)中骨盆平面 为骨盆最小平面,最狭窄,呈前后径长的椭圆形。中骨盆平面有两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平均值约为11.5cm。
2)中骨盆横径:也称坐骨棘间径。平均值约为lOcm。
(3)骨盆出口平面:骨盆出口平面有4条径线。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平均值约为11.5cm。
2)出口横径:也称坐骨结节间径。平均值约为9cm。 3)出口前矢状径:平均值约为6cm。
4)出口后矢状径:平均值约为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而出口后矢状径较长,两径之和>l5cm时,一般大小的妊娠足月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五、子宫下段的形成
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形成。子宫峡部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进一步拉长子宫下段达7-lO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正常情况下,此环不易自腹部见到。
六、衔接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衔接。胎头以枕额径衔接。
俯屈俯屈后,胎头衔接时的枕额径变为枕下前囟周径。
七、临产的诊断
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八、产程分期
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是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临床分为3个产程。
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从开始出现间歇5-6分钟的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全。初产妇的宫颈较紧,宫口扩张较慢,约需11-12小时;经产妇的宫颈较松,宫口扩张较快,约需6-8小时。
第二产程又称胎儿娩出期。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通常数分钟即可完成,但也有长达1小时者。
第三产程又称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九、胎膜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