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一年级新生适应小学生活
当一个孩子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大门时,他的社会角色也已经发生转换,从一名幼儿变成一名了小学生。随着角色的转变,他的生活也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园的幼儿是“以玩为主”,虽然也在进行学习活动,但学习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简单,而且大都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小学生则是“以学为主”,一天一般要上五到六节课;所学的内容大都是以汉语拼音、汉字、数字等符号为主,枯燥的学习生活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如:有些孩子不懂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爱玩不爱学;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专心学习,好说又好动;有些孩子对学过的东西不能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复习和练习,虽然学了但没学会,更谈不上学得扎实、熟练。学习本来是一件乐事,但对有的孩子却成了一桩苦差事。如果不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很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一年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该如何帮助孩子们尽快地由“玩童”适应“学生”这一新的角色呢?经过从事多年低年级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一年级新生对父母和家庭仍然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面对着新的老师和同学,开展新的生活和学习,这一切都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到紧张,甚至是恐惧。尤其是入学后,学习成为孩子的主导活动,他们大多数时间是与教师相处在一起,他们不仅
希望教师能给他们以知识、技能,而且也期望教师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组织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应通过师生间的人际交往给予学生尽量多的爱的满足,即使在教学和活动严肃的那一面,也要看到其间充溢柔情与温馨,这样就能使一年级新生感到如同生活在家庭般的亲切环境中,就会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安心学习。比如可以多组织一点活动,让学生参加其中,在活动中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更快地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建立人际关系,减轻学生心理上的紧张与恐惧,尽快适应学校。同时,教师应该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别”的观念,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如学习的进步、礼貌的言行、积极的劳动等等。教师如果都能及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夸奖,哪怕是一句平淡的话语,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中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挖掘教材中知识的趣味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学”。比如一年级语文的教学内容中识字是重点,如果上课时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字音、字形、字义,学生听多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也记不牢固。为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利用拼音识字,还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识字,在词语中识字,归类识字,并引导他们通过猜字谜、编口诀、比一比、画一画等方式识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没有压力。同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遵守纪
律的习惯也不能一味地说教,而应该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如给孩子们讲一些科学家小时候努力学习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从小爱学习,学得本领,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启蒙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切都处于起步阶段,养成良好的习惯显得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习惯养成的好坏,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甚至能影响一生。所以,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我在各方面都十分注意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现在所教的班,刚入学时,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不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我便采取多种方法,如我给学生讲许多科学家小时候家学习的故事,让他们懂得从小爱学习,学得本领,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趣的比赛:小组比赛“摘果子”,全班同学比比谁的红星多,人人争当“每周之星”……这一个个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上课守纪律,专心听讲,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四、要适度从严要求学生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健全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训练。首先,在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做到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