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已发表于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的 用于古籍标点工作。(P232)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第112期,颇适
8、标点致误原因:一、不明古汉语词汇1.不明古音通假2.不明典故3.不明方言俗语;二、不 明专有名词
1.不明人名2.不明地名3.不明官名;三、不明文献名称;四、不明引文 引用的话未加引号 2非直接引用的话加了引号
1直接
3将两条引文误合在同一引号中;五、不
明语法1.不明词类2.不明句式3.不明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 八、文献有误。
9、标点方法:一、弄清全文和上下文义,二、参考已有的标点结果,三、要勤于查考,四、要
注意利用文体特点
第八章 古典文献的注释
1训诂:“训”是解说,“诂”是古言。合起来讲便成为一种注释、翻译古书的工作的代名 词。早期的训诂还主要是词、句的解释, 做“训诂” 。(P253)
2、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和后一个字的韵母及声调, 拼读成被批注的音。(P264)
3、 串讲:或称串解、释句,就是解释一句或几句的意思。 4、 通释:即解释全章全篇的大意。(P254)
5、 义疏:起源于南北朝。其体例与“集解”大致相同,只是更为详尽。义疏有许多别称, 如疏义、义记、义章、义宗、传义、章疏、讲疏等等,开唐疏先河。 6、 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和称注疏:
(P262)
(P253)
后来其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对古书的注释都可以叫
《十三经注疏》。自汉以来,释经之书,有传、
经、解、学等名目,今通谓之注。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择定五经义疏,敷畅传疏,谓之 正义,今通谓之疏。南宋以前,经疏皆各单行,至绍熙开始有合刊本,合称注疏。 7、 直解:全用白话文译释经书的一种方式。
(P263)
,又称十翼。
(P263)
8、 传:是转述的意思,是阐明经义的。最早的传,相传是孔子所做的《易传》
9、 注:是注释中最通行的一种名称。以注名篇的注释,内容很广,注音、释义、阐述语法、 说明表现方法或者修辞手段、阐释其他文化知识均可涉及,也有侧重一方的。
(P260)
10、 笺:就是表识的意思,指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前人说法的一种注释。笺的体例是 从汉郑玄开始的,实际是后世疏、正义的源头。 (P261)
11、 章句:章句是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以分章析句的方式串讲经文大意, 更为明显。它是传注的一种,但往往传注比较简明而章句则较为繁琐。 12、 集解:有两种情况,名同异实。一如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解》。
13、 疏不破注: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书的范围即属不破注。 (P263) 14、 如字:这个术语涉及多音字的问题。一字有多音,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依照它
为的是使文章意义 (P262)
;一如魏何晏的《论语集
本来的读音去读,叫如字。 (P265)
15、 声训: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用来释义,但释者和被释者之间还有语音关系,或是 同音,或是音近,或是双声叠韵。这种注释方法,称为声训或者音训。
(P266)
16、 某,某也:最常见的注释格式;它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释其义。这种格式,注释的内 容很广,单词、词组、句子、实词、虚词、名物、制度都可用这种格式注解。 17、 以训诂代经文:
18、 信、雅、达: 信、雅、达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各有侧重的。所谓“信” 孔子《周易?乾卦?文言传》中所说:
,是真实,即 (P269)
“修辞立其诚”。指译文要忠实于原著,要准确表达原
文的意旨,不能任意发挥。在语言、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文体特征等方面,译文与原文要 最大限度地保持等值。 译文脱离原文,违背“信”,其实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所谓“达”, 是通达。要求译文要通达,通畅,通顺,明白,文从字顺。仅仅做到了“信” 句句对译,但生吞活剥,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行文规范,读起来不通顺, 难懂;所谓“雅”,则是要求译文要典雅优美,有文采。古人云:
,字字对应,
还是会让人觉得晦涩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C
说明好的文章是优美的,有文采的。如果信、雅、达三者兼及,必是译文中的最高境界了, 然而很难。在三者中,“信”是基础,如果失去“信”,译文如果不忠实原文,就是再明白畅 达,再优美,再富有文采,也是不足取的。所以古典文献的今译,应当在“信”的基础上, 求“达”、求“雅”。(P275)
19、 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逐字逐句对应地翻译。词语的意义、词性,词在句中的位 置、句法结构,译文与原文都是对应的。
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它能够保持原
方便读者借助译文去理解原
文用词造句的特点,比较容易反映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语言风格, 文。
20、 意译:就是在不改变原文原著文意的前提下, 可以调整原文的语法结构,调整原文的词 序,也可以增减一些词语和句子,以达到使译文更符合原意,且更明确完善,更通顺自然。 要注意的是在意译的时候,这些调整和增减绝不能随心所欲,不能任意滥用。
(P275)
21、 八备:隋沙门彦宗撰 《辨证论》曾有译才须具“八备”之说。他谈的是翻译佛经的人才, 但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以及“要识梵 言,乃闲正译”,“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是从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讲述的,以之要 求从事古典文献的翻译者,亦为不刊之言。只有具备敬业精神,具有严谨学风,又有熟悉、 掌握古今汉语的能力,才能做好这一工作。
(P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