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新音乐运动”分析
作者:韩晋松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23期
【摘要】在中国的音乐发展史上,“新音乐运动”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而且贯穿于中国抗战历史发展的始终,并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此,本文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进程,就“新音乐运动”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新音乐运动;中国音乐史;抗日
目前国内关于“新音乐运动”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音乐运动”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音乐家所从事的左翼音乐运动;而广义的“新音乐运动”则是指从 1932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与直接领导的左翼音乐运动开始,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种音乐活动的总和,所以截止日期是1949年。对“新音乐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历史意义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掘“新音乐运动”的现代价值,实现对“新音乐运动”的有效继承和弘扬。
一、“新音乐运动”促进了群众歌曲体裁的创新与发展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体系中,主要是以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为主,音乐创造也很少会体现在群众层面。“新音乐运动”则是打破了传统历史局面,在音调、节奏上都有所创新,但这并不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否定,而是有效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西方音乐中的一些曲体裁特征。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歌曲体裁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密切相关,“新音乐运动”中出现的许多新词汇、新思想,既凸显了时代精神,也表达了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所以才产生了大量的抗战歌曲,并能够在基层群众中广泛流传。在“新音乐运动”形成之前,中国很多地方盛行“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为了是通过歌曲表达爱国情怀、启发民众情感和提升国民素质。但是“学堂乐歌”多是填词歌曲,模仿痕迹比较多,即便对中国的“新音乐运动”有一定的启蒙作用,但是缺乏显著的艺术特色和个性化特征。随着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时期的到来,单纯依靠外力文化和模仿其他歌曲已经无法表达群众关于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的情感,继承、创新与独立创作也就成为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精神诉求,“新音乐运动”得以迅速发展起来,群众歌曲体裁应运而生。 二、“新音乐运动”的流传范围和社会影响是空前的
在时代召唤背景下形成的“新音乐运动”,属于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抗日救亡歌曲能够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同时表达了中华民族亿万民众的心声,是中华民族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一股浩然正气。因此,“新音乐运动”的流传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响彻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宣传教育效果是空前的。一首首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