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健康心理 快乐生活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健康心理 快乐生活》。 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心理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智力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智力商数,也称智商,是一种表示人的智力高低的数量指标,但也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
2.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指情绪稳定,能控制情绪,能保持良好的心境。中学生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例 不小心把同学书碰掉在地,同学马上大发雷霆;
1 / 18
一个同学经常在教室里动不动就大声的发出噢……的声音,不管同学在不在写作业.
3.意志健全
意志健全指做事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力强,有较强的抗挫力,自制力好,不放纵任性。
例考试一旦没考好,就掉眼泪;被老师家长批评一句,就摔门而去等。
4.行为协调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思想与行为统一协调,行为反应的水平与刺激程度相互协调。心理健康的人行为有条不紊,做事情按部就班,行为反应与刺激的程度和性质相配。而心理不健康的在行为上表现前后矛盾,思维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有头无尾,行为反应变化无常,为一点小事可以大发脾气,或是对强烈的刺激反应淡漠,思想与行为不相协调。
5.人际关系良好,乐于交往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在学校具体表现为能与老师、同学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剂良方.
例:<<一个“不说话”的女生>>
6.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这里的适应包括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等。人生活在世界中,要具有一种积极的适应机制,积极适应自身、环境及社会
2 / 18
的各种变化.
7.心理特点、心理方式要符合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或性别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案例:<<长不大的孩子>>、<<同学为什么叫我“ 娘们” >>。
中学生常见的不良的心理行为有:
1.注意异常。常见的有注意增强,如过分注意他人的一举一动,过分注意自身健康、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想法等,从而导致出现神经性强迫症,做任何事总是担心做不好,不断地重复检查再检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而另一种则表现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达不到其应该达到的心理年龄,例如,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每一节课当中,容易被外面的事物所吸引,容易感到疲劳、力不从心、心烦意乱等,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保持良好的读书环境。在学习时应选择安静的地方,使自己与外界的干扰性刺激隔离;(2)使学习活动简单化。在学习时,除了带必要的书本及文具外,不携带使自己分心的东西。(3)课桌上的东西尽量减少。课堂上或学习过程中,尽量少摆东西在课桌上,这样可以减少分心,保持高度的集中;(4)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必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并能使人对外界的各种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2.情绪反应异常。人情绪的变化,常常和我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让我们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当我们出现情绪低落时,即不开心的时候,不防采用以下方法来调节我们的情绪:(1)换一种想法。我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3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