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一)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时间:40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世纪50年代,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 300万下降到了1 500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当时( )
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 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
C [由材料“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可知,农业人口减少,但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明显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农业人口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失业人口增加,也有可能是就业人口的转移,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工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说明经济体制的活力仍然存在,故D项错误。]
2.(2024·济宁模拟)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开始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开始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干预深入到个人生活 B.美国为西欧提供大量经济援助 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满信心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经济一体化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从而使得人民有底气去花钱,故A项正确。]
3.(2024·济宁期末)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 )
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 B.缓和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发展 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 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
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美国并没有遭受经济危机,因此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了1950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提高了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保障,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故B项正确;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内安定,并不能达到对抗苏联等国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增加养老金,并未体现规范保险行业的具体
- 1 -
措施,故D项错误。]
4.(2024·常州高三期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阶段是1850年到1914年,第二阶段是1950年到1973年。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国家干预加强 C.科学技术发展
B.国际合作和谐 D.第三产业兴起
C [国家干预加强仅在第二阶段,故A项错误;1950-1973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故B项错误;第一阶段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阶段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第三产业兴起是在1945年以后,故D项错误。]
5.(2024·太原模拟)英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从1937年的25.9%,提高到1975年的57.9%;政府雇员从1931年的59.1万人,提高到1975年的72.12万人。对此撒切尔首相表示:“我要求的是保守党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据此推断,保守党政府在这一时期主张( )
A.努力提高英国公民福利待遇 B.彻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制度 C.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减少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
D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英国在1937—1975年期间,进行国家干预经济,加大政府开支,但撒切尔首相表示“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其实是想放手去发展经济,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正确。]
6.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
年份 1951 1982 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C [材料中未涉及“货币扩张”,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英国1951年到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大增,这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
7.(2024·盐城一模)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
- 2 -
福利支出 20.74 685.10 国民生产总值 145.08 3 166.98 心的“新经济”政策,具体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 )
A.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缓和了经济“滞胀”
C.加强了“福利国家”制度 D.壮大了知识经济
B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1979年,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开支”等相符,故选B项;凯恩斯主义主张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私有化浪潮、控制货币供给,削减福利开支”不符,故排除A项;是削减而非加强福利开支,故排除C项;知识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中“1979年”不符,故排除D项。]
8.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 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A项正确。]
9.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A [根据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可知,这有利于奖勤罚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
10.(2024·淄博模拟)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农庄、农场下达计划指标,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这些做法( )
A.增强了集体农庄抵御风险的能力 B.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快速发展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