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总结与发展建议
田春雨 / TIAN Chunyu
【摘 要】摘要:本文从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体系的发展历史入手,对我国现有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体系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从发展建筑工业化及装配式建筑角度出发,按照结构形式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功能,提出了适宜的结构体系发展建议。
【期刊名称】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3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 建筑工业化 结构体系 剪力墙 框架-剪力墙
1 我国装配式混凝土技术体系发展历史
我国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行业已有近60年的历史。从1958年至1991年,北京市共建成装配式大板住宅建筑386万m2,其中高层(≥10层)90万m2,并建造了1栋16层试验性塔式大板住宅,面积为8 535m2(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2)。工业厂房也广泛采用装配式结构,包括梁、柱、预制混凝土桁架、大型屋面板等。
这一时期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主要借鉴苏联和东欧的技术体系,以装配式大板结构为主。由于设计思路、技术体系、材料工艺及施工质量等多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房屋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房屋户型标准化较高但是使用功能欠佳,户型简单,开间小;接缝处建筑功能差,保温、隔热、隔声性能差,存在漏水、结露、保温不好等问题;内装单一、粗糙,质量较差。
同时,装配式结构当时也存在成本偏高、构件运输与城市交通存在矛盾等问题。
当现浇施工技术、商品混凝土得到普及且建筑业开始大量雇用农民工以后,现浇结构由于具有成本较低、无接缝漏水问题、建筑平立面布置灵活等优势,迅速取代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导致装配式结构在我国的应用比例直线下降;1990年代之后,预制构件行业面临市场疲软、产品滞销、竞争加剧等困境,很多构件厂倒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在我国基本中断。 20世纪末开始尤其是近10年,由于劳动力的数量下降和成本提高,以及建筑业“四节一环保”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结构形式,又开始迅速发展。同时,结构设计技术、材料技术、施工技术的进步也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避免了1980年代的覆辙。在市场和政府双重推动下,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热点,国内众多企业、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均开展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示范。在引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结构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结构试验研究、生产装备和工艺研究、施工装备和工艺研究,初步开发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结构技术体系。为了配合和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的应用,国家和许多地方发布实施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
与国外相比,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有3个主要特点。
(1)由于住宅建设尤其是保障房建设的需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以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主。近些年来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发展非常迅速,应用量不断攀升,不断涌现出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特点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如套筒灌浆连接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浆锚搭接连接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预制外挂墙板剪力墙结构、叠合剪力墙结构等等。在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沈阳、
唐山、合肥、南通、深圳等诸多城市中均有较大规模的应用(图1)。由于高层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在国外应用较少,因此,我国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技术体系基本是在借鉴装配式大板建筑和国外的一些钢筋连接、节点构造技术基础上自主研发的。
(2)从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借鉴日本“等同现浇”的概念,以装配整体式结构为主,节点和接缝较多且连接构造比较复杂,造成了成本较高和施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3)目前发展速度较快,对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基础研究显得不足。且现在仍主要处于建设期,其实际使用效果,尤其是材料的耐久性、建筑外墙节点的防水性能和保温性能、结构体系抗震性能都缺少长时间的检验。应当以1980年代装配大板建筑为前车之鉴,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大量的问题。
2 现有技术体系总结和问题分析
从结构形式角度,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主要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剪力墙结构体系,其次是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按照结构中预制混凝土的应用部位或者预制率、装配率的高低,可将配式混凝土结构分为3种:(1)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现浇结构,外围护墙、内隔墙、楼板、楼梯等采用预制构件;(2)部分竖向承重结构构件以及外围护墙、内隔墙、楼板、楼梯等采用预制构件;(3)全部竖向承重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均采用预制构件。
以上3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目前均有应用。从结构设计、受力和施工的角度来看,第一种与现浇结构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