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单选题
第一章 概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教育现象和问题 B.教育价值 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 B )。 A.教育的社会属性 B. 教育的本质属性 C. 教育的阶级属性 D. 教育的政治属性 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 )。 A.学记 B.礼记 C.论语 D.中庸 4.国外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D )。
A.《理想国》 B.《政治学原理》 C.《论雄辩家》 D.《论演说家的教育》 5.被称之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 A )。 A.赫尔巴特 B.康德 C.培根 D.夸美纽斯 6.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D )。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普通教育学》
7.提出了“泛智主义”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家是( B )。 A.杜威 B. 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8.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C )教育。 A.古代 B. 近代 C.现代 D.都是
9.“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这一儿童中心理念出自教育家( C ) A.洛克
B.康德
C.杜威 D.培根
1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对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B )。 A.赫尔巴马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12.教育是( A )。
A.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B.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活动 C.现代社会特有的活动 D.人类与其他高等动物独有的活动
13.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14.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B )。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5.“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 B )。 A.赞可夫 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16.提倡“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 )。
A.杜威 B.巴班斯基 C.赞科夫 D.布鲁姆 17.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18.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一个较复杂的多因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在诸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是( C )。
A.学生和课程 B.教师和课程 C.学生和教师 D.手段和方法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理论
1.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C )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D )。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作用论 D.遗传决定论 4.决定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D )。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5.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 B )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6.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说明了( B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C.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7.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C )。
A.能动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8.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直接决定性作用的是( C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水平 B.社会教育投资发展水平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9.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这说明( C )。 A.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C.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D.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0.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A ) 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
11.“唯上智与下想不移”、“中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 B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儿童学理论
12.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B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13.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 A )。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觉得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14.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看作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C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15.小学开展经典朗诵活动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说明教育对文化具有( C )。 A. 继承功能 B .传递功能 C .选择功能 D .创新功能
第三章 教师与学生
1.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良好的( C )。 A.同学关系 B.同事关系 C.师生关系 D.上下级关系 2.作为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D )。
A.隐私权 B.身心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受教育权
3.在古代社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体现的是教师的( D )。 A.道德形象 B.人格形象 C.财富形象 D.文化形象 4.教师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C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C )特点。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创造性 6.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D )。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完全接受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自觉能动地接受教育影响 7.“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B )。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第四章 教育方针与目的
1.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D )。
A.教育是为谁服务 B.谁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C.什么人应接受教育 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C )。
A.我国的政治政策 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 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3.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D )。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4.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A )。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普通教育 D.特长教育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而确定的培养人才的特殊要求被称为( C )。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6.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A )。 A.促进学生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
7.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B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8.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称为( C )。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9.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0.“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B )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1.素质教育是促进( D )的教育。
A.意志发展 B.认识发展 C.情感发展 D.个性发展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的是( D ) 。 A.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B.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C.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D.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 1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 )。
A.教育目的 B.教育媒介 C.教育理论 D.教书方法
1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执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A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第五章 课程理论与改革
1.课程内容设计的三个层次是( A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一教材 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 D.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一教材 2.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是( B )。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强调了课程结构的( A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统一性
4.学校中的“三风”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就其课程类型而言,它主要属于( D )。
A.学科课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5.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D )。 A.甄别与鉴定 B.选拔与淘汰
C.促进学生分流 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