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单元 课 题 第 二 单元: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知识目标: 1.理解旧三步走、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周课时数 课 型 2 新授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教学重点 难点 教 法 学法指导 教具使用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情景导析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复习提问 导入新棵 教师活动 在《好日子》的歌声中,播放建国六十周年辉煌成就图片,同学们感觉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怎样?想不想吧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那我们该怎么办?进入情景,感受新生活,激发学生激情。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 展示改革开放后30年的成就图片,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 讲授新课 “三步走”发展战略(展示)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小康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新三步走”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回答 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 1、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1、 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标志着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关系到我国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已经迈入了小康社会的门槛,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这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但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小康是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小结 很不平衡的小康,为此,我们制订了经济建设目标,在本世纪头20年,将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全面、更加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当然,其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作业 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怎样实现全面小康?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 板书设计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总体小康 2.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小康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意义 教后反思 学科单元 课 题 第 二 单元:投身经济建设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周课时数 课 型 2 新授 认知目标:让学生掌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教学目标 要求,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增强节约和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环境资源,养成环保习惯。 运用目标:让学生能出不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职业生涯与发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难点 教 法 学 法 教具使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案例教学法 讨论式、启发式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例:癌症村的悲哀(一):河南省俊北县老关嘴村被两条污水河夹着,吃的是污水,呼吸的全是臭气。癌症村的悲哀(二):村里已近有百人得癌症死亡。 复习提问 导入新棵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由此得出,我们在发展经济时,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一)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1、让学生阅读课本42—43页的材料,回顾历史,然后谈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总结: 在高速的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仍然存在科学技术进步相对缓慢,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对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重视不够等问题。 因此,在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中国现代化进讲授新课 程。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 2、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暴露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内容。 (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优化。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外延式发展道路,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实现增长,存在忽视技术进步,忽视内涵式发展的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由原来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增长方式向主 学生活动 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好、管理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2.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保罗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两方面内容。 (1)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a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和水平。 b同事要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化农业。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在保持东部继续发展的前提下,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北地区振兴,发展西部地区,从而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重要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2、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利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和道德等手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小结 作业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板书设计 (一)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如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内容非常重要,请同学们课下做好复习,深刻理解。 如何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反思
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