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4、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5、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实证。
五.简答题
1.答:同: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
异: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剽疾滑利,易于流行;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营属阴,卫属阳。
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气全身的功能,卫气有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的功能。
2.答:(1)呼出体内浊气。(2)将脾转输来的津液和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肌腠;(3)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
3. ①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行痹的关节的
疼痛游走不定。
②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发病时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等。
六.论述题
1.答:(1)同居中焦,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2)共司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转输。
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运协调。
②胃主通降,脾主升清,升降相因。
③胃为腑,属阳土,性喜润而恶燥;脾为脏,属阴土,性喜燥而恶湿。燥湿相济。
(3)病理上相互影响: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反之,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2.答:津液与血液,都源于水谷精微所化生。同时,津液能变化为血液,血液也可以变
化为津液,二者互相转化。故曰“津血同源”。津血同源,而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伤津液,津液伤损则血液必虚,故曰“血汗同源”。临床意义:如临床上病人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大量渗入于脉内,则形成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对于失血和血虚的病人,不宜用汗法。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血者无汗 ”,《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若津液大量损耗时,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不足,甚至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和津亏血瘀等病变。因此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易地使用破血,逐血之峻剂。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有“夺汗者无血”的告诫。\
3.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以下四点:
1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为水类,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湿邪致病,多有沉重重着的感觉。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等,浊,即秽浊,指湿邪为病,可使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秽浊不清。如湿病面垢多眵,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带下过多等。
2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水湿之邪重
着粘滞,侵入人体,留滞不化,易滞留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的升降。脏腑经络阻滞,气机不畅,故常见到胸闷脘痞、胀满等症状。外感湿邪,最易损伤或阻遏脾阳,导致脾阳不振,水湿内停,易见腹泻,水肿等症状。
3 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之意,湿邪犯人,其粘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指分泌物或排泄物多表现为涩滞不爽,如大便里急后重,小便涩滞不畅等;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易反复等。
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见于下部的症状,如下痢、带
下、淋浊、下肢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