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5、知识点:

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东:名词活用做状语;

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

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

阙:通假字,通“缺”或“掘”;

第 11 页

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四)、讲解第四段。――晋师撤离 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②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a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b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

③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

第 12 页

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4、知识点。

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四、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第 13 页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一)、第一个人物――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话。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说说对他的看法。(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

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话里含有威胁的

第 14 页

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晋文公,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二)、第二个人物――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

补充: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

第 15 页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f2075vfac3gznb0gt563y3j84vsiw00ad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