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及解析解析(9)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 陆游
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 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宇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
E.词人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表现了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2)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其四)①
杜甫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注释】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避乱到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边郡也不太平,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即写沿边之地鼓角声起,然后进一步点明鼓角齐发的原因,在于天色将晚。 B.颔联紧承首句,上写鼓声沉重震地而来,下写角声响彻云霄鼓角之声催人奋发。 C.尾联中的“一概”犹言一律,“万方声一概”意为处处都是鼓角之声。 D.全诗由鼓角入手,最后又重新回落到鼓角声上,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颈联两句历来被视作是千古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①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 朱熹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擘开④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⑤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⑥固随处弄潺溪⑦。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④擘开:冲开。⑤断梗枯槎:残枝枯叶。⑥筇(qiò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⑦潺谖:指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