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剖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纪沉积物特点:

1、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呈松散或半固结,特殊条件下固结坚硬,易风化,砾径变化大。

2、松散堆积物中,生物化石丰富,在海相地层里微体生物化石分布广泛。 3、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受内、外动力作用影响,形成不同类型,使其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

4、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成为第四纪地层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四纪沉积物(松散堆积物)类型

1、残积(el)基岩遭受风化,残留原地,一般未经搬运。 2、坡积(dl):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的风化产物。

3、重力堆积(xd):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脚堆积的粗碎屑物。

4、滑坡堆积(del):重力、地下及地表水作用,使整个岩体沿斜坡下滑,产生的堆积物。

5、土溜(泥流)堆积(s或df):斜坡土层经雨水充分渗透成塑状,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向下滑动,形成堆积物。

6、冲积(al):河流堆积,又称淤积物,分布在河谷。 7、洪积(pl):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 8、湖积(l):湖盆里的堆积物。有机械、化学及生物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堆积物。

9、沼泽堆积(h):由生长茂盛的植物,在经常积水的沼泽地,以生物与化学作用为主形成的堆积物。

10、海相沉积(m):由波浪或海流搬运、化学与生物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11、冰碛(gl):冰川堆积物。无层理,砾石无定向排列,大小混杂,无分选,磨圆差,常有磨光面

12、风积(eol) :由风力吹扬,形成风成砂和风成黄土堆积物。 13、洞穴堆积(gr):由洞穴中重力堆积的角砾及地下水机械和化学作用在岩石裂隙和溶洞内沉积的石灰华和地下河带来的砂砾粘土等构成。

还有:冰水沉积(fgl)、火山堆积(β)、人工堆积(a)、冰湖堆积(lgl)、化学堆积(ch)

中国第四纪沉积物总体特征

东蓝(海洋)西白(冰川) 南红(红土)北黄(黄土) 东北黑(沼泽土,火山灰)

6

全球第四纪植物群特征:

1)大部分为现生种,植物区系与第三纪,尤其是晚第三纪无重大差异。

2)受气候交替影响,温带与亚热带植物种群分界多次南北(或沿山地上下)来回摆动,导致植物种类混合和部分滞留或消亡。

3)孢粉分析表明,冰川及外围区,沉积物中以缺乏乔木植物为特征。冰川边缘较远处,出现草丛及灌木的亚北极草原无林区。冰碛物中缺或少见孢粉。

孢粉是孢子和花粉的总称。第四纪植物化石研究大量使用植物孢粉化石。

孢粉分析是恢复古植被和植物区系时最常用的方法。

孢粉具以下特点:

①比植物其他部分更易保存(孢粉外壁由有机化合物和近似角质纤维素组成,300℃不分解,高压不变形,强酸强碱中不溶解) ; ②沉积物中含量丰富;

③对周围植物区系的代表性强;

④其构造和纹饰可以作为高精度分辩的目标

植物的演化

植物与动物一样,也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过程。地球上最早的植物是藻类;距今3亿多年的石炭纪、二叠纪时出现蕨类植物;中生代出现裸子植物,是松柏、苏铁和银杏等达到的全盛时期;新生代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

7

第四纪气候及海平面变化

中国第四纪气候及其演化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属季风气候,西北部深入欧亚大陆内陆,属大陆干燥与半干旱气候。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由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开创,并以庐山冰川研究为基础,于1934年划分了鄱阳、大姑、庐山、大理等4个冰期。

更新世 中国出现5次冷期,4次暖期。 冷期(冰期),发育规模较大的山岳冰川,在下风区形成黄土堆积。 暖期(间冰期),发育湖泊或形成古土壤。

鄱阳冰期:在华北区(山西)形成午城黄土。

鄱阳-大姑间冰期:使南方湖泊发育,北方形成古土壤。 大姑冰期:冰碛物以发育网纹状构造的棕红色泥砾为特征

大姑—庐山间冰期:气候湿热,东部普遍发育网纹红土,西部则为巨厚的砾石层堆积。 庐山冰期

庐山—大理间冰期:气候干热为古土壤发育期,富含铁锰风化壳。

大理冰期:西北、华北出现大面积的风成黄土堆积,长江下游出现风成粘土(下蜀粘土) 冰后期:气候纵向上具明显的波动性(冷暖交替)和分带性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一般特点

1、全球的一致性 2、海平面波动的无规律,表面形态起伏不平 3、海平面为“大地水准面” 4、水体分布变化引起大地水准面重新调整 5、陆地高程改变的原因是“均衡性”的调整(冰的增长与消融改变陆冰负载,则会影响高程)

“绝对” 海平面,是海水表面的绝对平面,“相对” 海平面,即相对于陆地的位置。

山地与平原

山地的基本概念及高度分类

(山地高度分类见课本47页)

大陆表面最基本的两种地貌形态:山地、平原

山地:山分布的地区

山——地面四周都被平地环绕的孤立高地,在周围与平地的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坡度转折。

8

山体的三部分:最高处为山顶;最下部,即与平原的交界处为山麓。自山顶到山麓的倾斜地面为山坡。

山地按成因分类:三种成因类型:1、构造作用形成的山地(褶皱山,断块山,断块褶皱山) 2、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山地 3、火山作用形成的山地

平原的基本概念、形态及成因分类

平原:指地面起伏微弱的广阔平地。

(1) 根据绝对高程 高原、高平原、低平原及洼地。

高原 海拔高程>600m。如中国西部的黄土 高原、青藏高原等。 高平原 海拔高程约200-600m。如成都平原

低平原 海拔高程约0-200m。如我国东部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洼地 绝对高程在海平面以下,如新疆吐鲁番低地。 (2) 根据地面形态特点 倾斜平原,凹状平原、波状平原。 (3) 成因分类

外营力作用(侵蚀、堆积作用):

剥蚀作用——剥蚀平原(青藏高原); 堆积作用——堆积平原(成都平原)。

夷平面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主要鉴别标志、形成时代确定,研究意义。

准平原 地壳相对稳定时,山地经外力作用剥蚀变成较平坦地形,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叫准平原。

夷平面 即起伏平缓的近似平原的地面。

形成过程: 准平原形成后,地壳运动又趋剧烈,准平原会受到侵蚀破坏,转变为山地,

但在山顶还残留着古平原面部分,这种地形面就称为夷平面。

夷平面形成年代判别:

(1)测量夷平面上松散沉积物年代(化石、沉积物同位素年龄测定);

(2)夷平面高度越高,形成年代越老;反之时代越新(排除断裂作用导致的差异升降)。

夷平面鉴别标志:

(1)具夷平面的山地,山顶面较平整,并处于大致相等的海拔高程上,且切割不同的构造形态。

(2)在夷平面上,可能还遗留着古侵蚀沟谷(坳沟)的残迹。这种古沟谷的形态与后期沟谷形态有明显差异,前者切割较浅,而后者侵蚀较深。这种特征显示出,它们是不同时期,不同侵蚀条件下的产物。

(3)在夷平面的低洼处,可能还残留着零散沉积物,或风化很深的风化壳,这种沉积物与

9

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在上述三项标志中,以最后一项特别重要。因为单凭地貌形态确立的夷平面,证据是不够充分的。

重力堆积物类型、形态和结构特征及不同重力堆积物的鉴别特征及其与非重力堆积物的区别。

重力堆积物 重力造成的山坡剥蚀按运动方式,分为崩塌作用、撒落作用,滑坡作用及泥石流作用等

崩塌作用:山坡上部由于风化、剥蚀、地震及裂隙等影响的岩石,在自重力作用下,整块向下坠落,迅速地跨向坡脚的作用 崩积物(xd):崩塌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崩积物特点:未分选,成分简单,具棱角,大小不一的岩块和岩屑,成分与山坡上部基岩成分一致。某些巨型岩块可被误认为是基岩露头。剖面结构下粗上细,不具层理。

撒落作用:山坡上部基岩,由于物理风化崩解成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滚动的作用。由撒落作用形成的堆积物为撒落堆积物。

撒落与崩塌作用区别:

(1)撒落堆积物为细小的碎石或岩屑,不是规模巨大的岩块。 (2)持续时间长,崩塌作用时间则极为短暂。

(3)涉及范围广,崩塌作用仅限于山坡某一狭窄部位

撒落堆积物特点:大小混杂,较崩塌堆积物略有分选,剖面颗粒下粗上细(图4-9),因为大而重者动能大,滚动较远。撒落堆积物中岩屑成分较单一,与山坡上基岩成分一致 。 倒石锥:撒落堆积物展布于坡脚,形成上尖下圆的锥形体。

滑坡(landslide):当山坡某部分块体重力、内聚力及阻力间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块体沿一定的破裂面整体发生滑动的作用。

滑坡组成:滑坡体、滑坡面、滑坡床、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堤、滑坡凹地、滑坡裂缝等。

1-滑体;2-滑面;3-滑坡基座(滑床);4-滑坡壁;5-滑坡平台;6-滑坡台坎;7-滑舌;8-滑堤;9-滑坡凹地内的湖泊;10-后缘引张裂隙;11-扇形引张裂隙;12-鼓张裂隙;13-扭裂隙

10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复习资料剖析

第四纪沉积物特点:1、第四纪陆相沉积物呈松散或半固结,特殊条件下固结坚硬,易风化,砾径变化大。2、松散堆积物中,生物化石丰富,在海相地层里微体生物化石分布广泛。3、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受内、外动力作用影响,形成不同类型,使其地层性质、厚度及空间分布变化大。4、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人类化石与文化遗址成为第四纪地层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ew8v3a0aq0a6ri16ozy38gut0xsx2013u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