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答方法指导
一、 解题过程中的常见失误 1、 审题失误:
(1)没有审清回答问题的限制性条件; (2)没有审清要求回答问题的依据; (3)没有审清要求回答的内容(答什么); (4)没有审清要求回答问题的思维方式;
(5)没有注意问题后的分数,所答详略不当; (6)没有审读材料的引导语和出处;
(7)没有弄清材料与问题、材料与教材、材料中史实与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2、 答题失误:
(1)丢开材料答题,材料中有效信息找不到; (2)不能有效联系教材史实,空讲理论; (3)漏答一个问题中的某些问题; (4)对要求分项回答的问题笼统答;
(5)组织答案混乱,卷面不清,要点不明确; (6)分少而简单的多答,分多而难的不答或少答; (7)时间安排不合理,未做完等。 二、 解题方法与技巧
1、审准问题,明确要求(审)。
(1)审题目类型:叙述题、论证题、分析题、比较题、评价题、列举题、综合题等;
(2)审限定条件:时间、地域、人物、设问角度等;
(3)审求答内容:原因、影响、异同点、性质、结局、意义之类,明确问什么,答什么;
(4)审能力要求:是识记?理解?归纳材料?还是应用?题目要求与材料及教材的联系?
(5)审题目分值:高考一般每个答案要点2-3分,赋分多者要点要多答;
(6)审设问要求:有的问题实际上包含几个求答项,不重视就会漏答;
(7)审答题依据:结合材料回答重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重教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与教材并重、没有对回答依据作出明确规定的与第三种相同;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审题过程中关键词用笔作好标记。
1
2、结合问题读材料,获取信息(读)。
(1)粗读。注意材料首尾两头,这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介的地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作者等,这些说明性文字给我们某种暗示,可能隐藏着解题的有效信息,有一定的启发性;寻找材料核心内容,明白大体内容(讲的是什么);
(2)细读与重点读。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某则材料,寻找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两种:一种是与要求回答的内容有关、能够转化为部分答案的语句;另一种是与课本知识有关,有助于确定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的词语或句子。
·注:在读材料过程中,关键字、词、句用笔作好标记。 3、问题与材料及教材联系,寻找结合点(联)。
将问题、材料与教材根据具体需要建立对应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回忆该内容在教材中是如何论述的,据此建立答题的大方向。
4、紧扣问题,组织答案(答)。
(1)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
(2)若一个问题有几个求答项,要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原因、目的、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3)下笔正式答题前先非常简洁地在试卷上点出提纲; (4)规范作答: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 (5)语言表达:简洁化、条理化、术语化,史论结合;
(6)整体卷面:字迹整洁、大小适中、布局合理、排列整齐美观; (7)要点多少:根据具体问题和问题赋分确定答案要点的多少; (8)核对复查:每一问组织答案时在最后适当留出一点点空间,最后有时间复查时有利于要点的补充;但应尊重第一印象,对于已写好的答案最好不作改动;
(9)答题位置:一一对应,不能调动;
(10)不留空白:简单问题要根据具体需要详略得当,难的问题尽量答,不留空白。
三、 例题分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近代中国社会有极大影响,而且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2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与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至。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李文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1793年,罗伯斯庇尔指出“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哪些思想观点在建立和谐社会方面值得借鉴?
(2)据材料一,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的。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的格言意图是什么? 解析: 第一问 ·审:第一问限制条件有3个:时间、人物、内容;要求回答的是“思想观点”;未规定回答依据,但无相关材料,只能依据教材所学知识;
·读:(材料中无相关内容); ·联:联系教材所学知识; ·答:(1)①儒家 A孔子:提倡“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以德治民;
B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C荀子: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墨家:墨子:“兼爱”、“非攻”。 第二问:
·审:第二问限制条件有人物、对象(儒家思想);要求回答的内容为认识和评价;回答依据是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
·读:材料一是康有为的言论,可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映的是康有为对中国儒家思想与西方法律关系的认识,关键语句是“至于三纲五常……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材料二是史学家的评论,实际上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关键句是“中
3
国所以危亡……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联:联系教材康有为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答:(2)
①认识:维新派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②认识和评价: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第三问: ·审:限制条件有人物;问答内容是说明、意图;回答依据是材料三。 ·读:材料三是罗伯斯庇尔的言论,关键句是其引用的孔子言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联:联系教材所学知识,认识到罗伯斯庇尔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答:(3)
①说明:孔子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很大; ②意图:反对特权,维护人权。(维护资产阶级的权利,反对等级制度)。
四、试题演练:另附页。 附:板书设计
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指导
一、 解题过程中的常见失误 1、审题失误 2、答题失误
二、 解题方法与技巧 1、审——审设问 2、读——读材料 3、联——联系教材 4、答——组织答案 三、 例题分析 四、 试题演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