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自然的语言

前置学习:

1、熟读《式微》;

2、朗读《大自然的语言》,自己疏通字词。

式微

1、听范读,初步感知。

2、给生字注音,划分节奏,反复朗读。 3、看注解,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质疑。 4、抽三名学生朗读。

大自然的语言1

●教学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

1.回顾说明文的四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2.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二、回顾说明文相关常识:

说明文的四要素及其分析方法(详见课件)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1.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这里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 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4. 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5、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6、试背《式微》

(1)生再自主朗读《式微》。 (2)抽两名学生试背全诗。

四、课后作业:

1、默写《式微》并自己修改,家长签字后传给组长检查。 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一章,做好读书笔记。

2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前置学习:1、熟读《式微》;2、朗读《大自然的语言》,自己疏通字词。式微1、听范读,初步感知。2、给生字注音,划分节奏,反复朗读。3、看注解,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质疑。4、抽三名学生朗读。大自然的语言1●教学目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eqy95zifu9y6ym8c7oz9pugm7qnnb00f0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