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 4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第二节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 要素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P154—156 4点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5、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或者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符合哪条德育规律,为什么?)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

36

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它伴随品德认识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它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

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德育最后就是要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6、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7、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或说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57—158 5点 (1) 导向性原则 (2) 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37

(5)因材施教原则 3、举例说明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有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4、举例说明疏导原则 157

疏导原则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5、试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38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作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6、因材施教原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如何贯彻之?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 (4)班主任工作

7、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

39

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第四节 德育模式

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2、德育认知模式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育意义P164 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能力;

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0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4、我国学校的德育内容P150—1514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第二节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ennl49kwi38ccg96p7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