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合一
礼是礼仪、制度,是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系统,用以规范和治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而乐则是音乐,泛指今天所谓的艺术。艺术作用于人的感性和精神,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自觉需求,礼乐合一是儒家的政治思想的集中展现,也是其基本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
情志说
情志说出自于《毛诗序》, 《毛诗序》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11 表达心中的志意,情志说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正确的阐明了诗歌的抒情言志的特点。但总体来说,儒家中庸理想使得其情感表现是有节制的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自然情感需要服从于社会性的人伦道德与礼制。
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下的物质生产的水平和条件,但是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和物质生产存在不平衡关系,首先,不同的艺术种类的发展繁荣与经济基础的发展不平衡,一定的艺术种类,只有在特定历史阶段上才能够获得充分发展。即使后世经济水平更高,这种艺术形式也无法再达到顶峰。其次,艺术发展的整体水平与特定时代的经济基础水平不一致,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虽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但根本上艺术受制于经济基础,前者是个别特殊现象,后者是一般普遍的规律。
为什么艺术审美是人类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
人可以在众多对象中发挥审美意识进行审美活动,比如美丽的大自然,悲壮的社会事件与行为, 和伟大的艺术作品,其中,艺术是最主要的审美对象,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经验的集中表达。艺术是人类感受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重要方式,由于人类有意识地创造,并且可以根据理想来创造,因而艺术可以超越现实的自然与社会。艺术美比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美更纯粹,更完美。
审美认知功能——兴观群怨说
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又影响至深的认知人、社会、自然和历史等。兴——诗可以感发读者的艺术,观——“观风俗之兴衰,考见得失”,群——“群居相切磋”,相聚人群,沟通感情,提高修养。怨——“怨刺上政”,诗可以讽谏怨刺不平之事,干预现实,批判社会。孔子这段话除了强调文艺为维护儒家的政治伦理道德服务之外,也指出了文艺具有两方面的认知功能。一方面,文艺可以观风俗之盛衰,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多认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文艺还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意义。
审美教育功能——礼乐相济
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接受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领略其中展示的真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接近, 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进而得到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和跃迁。 “礼乐相济”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重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孔子以礼乐相济的思想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教育体系,所谓的“礼”是礼仪制度,是一整套的社会规范系统,用以规范和治理社会,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乐”泛指今天的艺术,孔子强调艺术的教育作用,认为艺术可以感化人和教育人,从而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自觉需求。
审美娱乐功能
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审美体验功能
艺术的审美体验主要是指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从艺术创作的过程来看,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都会有极为强烈的情感驱动。
为什么创作主题需要有多方面的修养?
人文知识是人文修养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修养的核心,人文情怀是人文修养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具象性、情感性和主观性是形象思维的显著特征,艺术创作中运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也就是感知,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一般称为逻辑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活动,人们将抽象思维的特点概括为概括性和间接性。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以人的直觉为接通媒介,并能获得有社会价值(包括获得新知识和创造性应用原有知识)的结论知识的思维活动,我们可以将灵感思维归纳为以下四个特征,突发性,偶然性的独创性和 模糊性。
动因萌发
动因即动机和原因,艺术创作的动因指艺术家的创作内驱力。作动因的萌发是的创作激情固然涌动创作欲望突然升腾的一种心理状态。可以归为以下三种情况,首先一个发现,一个捕获,常常会触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其次,一次感动,一次顿悟,往往会引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最后,一种需求,一种外力也会激发创作激情、创作欲望。
构思谋划
艺术构思,指艺术家在创作动因的驱使下,依据自我秉承的创作观念,运用不同艺术类别各自拥有的创作方法、技法,营造审美意象,酝酿、谋划新作品的思维过程。
分为以下步骤: 一、圈定题材
二、确定话题(1 选择自身最熟悉的话题,2 选择观众最关心的话题 3 选择某种艺术媒介最适合表述的话题) 三、完成几个定位
物化传神
物化是指艺术家借助选定的物质材料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创作手法。将构思谋划阶段所形成的审美意象,艺术构思物态化,使之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品。
艺术语言
所谓艺术语言,其实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表情达意作用的一种艺术媒介,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而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被称为艺术语言。
题材
广义上的是指艺术作品中所描绘与展示的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一般也被称为取材范围,狭义来看,艺术的题材则是指作品中具体的生活与情感形态,即绘画,戏剧及影视艺术作品中所叙述与描绘的具体事件和景物等。
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透过题材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思与题材的客观价值所碰撞所生发出来的具有某种社会、历史意义的思想概括。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样式,是艺术作品中所创造的具体而又概括并富有情感色彩和审美感染力的意象和意境。
其特征有三点:1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的感性的形式中体现着主观的思想感情)2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3 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广泛而深刻的共性和深刻独特的个性)。
典型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或典型形象,狭义来说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成功人物形象,广义来说典型又被认为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环境等。
其特征是: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有机统一。
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审美上的理想情境,作为美学范畴的意境,孕育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在唐代正式诞生。需要指出的是,意境范畴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
艺术作品中的意蕴
所谓艺术作品的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品中的内在意义或含义。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大多数时候体现为一种诗情,神韵或哲理。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接受者用全部心灵去探索和领悟。
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一个接受美学的概念,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业已具备的一套具有定向性的心理结构图式,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预先估盼,期待视野来源于接受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接受经验等,其中既有个人经验因素,又有社会影响因素,是历史形成的一套个人思维偏向和观念结构,它决定了审美期待的广度和深度。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代表人物是德国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尧斯和伊瑟夫,其理论观点认为:作品一旦产生,这需要接收者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不断接受、阐释,在这种双向的互动之中,一部作品的意义才得以真正确立,艺术接受者是积极主动创造者。
意义:接受美学建立了一套作者、作品、接受者的关系模式,赋予了接受者在艺术接受活动的中心地位,文本只有与接受者发生关系情形,生命才会被唤醒,接受美学将研究的中心由文本转向了接受者,打破了传统以作品为中心的批评理论方式。
为什么 1000 个读者就有 1000 个《哈姆雷特》?
这是由于艺术作品的多义性,艺术接受的差异性,艺术接受的再创造性导致的。艺术接受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其一,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二相异群体的接受差异性,其三,同一主体的接受变化性,其四,不同作品的接受差异性。相异个体的接受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在接受同一艺术作品时呈现的差异性,这是艺术接受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前理解包含有种种复杂成分,包括个人的生理条件,个性气质,情感倾向,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审美经验,艺术素养,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种种方面。这些方面的差异造成了接受者前理解的差异,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同一艺术作品时接受效果呈现出差异性。
艺术接受具有再创造性,且艺术作品具有多义性,接收主体具有差异性,但是当我们强调艺术接受的再创造性时,还应记住,这种再创造,毕竟是在艺术作品基础上的二度创作,不能脱离作品而自行其事,尽管 1000 个读者就有 1000 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不会变成《堂吉诃德》。
音乐艺术
音乐艺术,指的是在时间上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流动来诉诸听觉,传达思想感情,表达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从艺术类型的划分来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传达情感的艺术。
舞蹈艺术
舞蹈是以有韵律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并从而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类型。
戏剧艺术
戏剧艺术指的是在舞台上由演员扮演角色,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
是指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影视语言,在银幕或荧屏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或表现生活的艺术。
模仿说
这是一种较早提出的艺术起源理论,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存在事物的模仿,它假定人类具有一种模仿本能,从这种本能出发,通过对物体或现象的模仿和创造出了艺术,代表人物是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等,模仿说反映了古人通过观察和模拟这两种主要手段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创造活动方式,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但是艺术中无疑包含着模拟性因素,又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忽略了创作者个性的表现性因素和文化因素,模仿说显然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表现说
表现说是艺术起源论的一种,其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
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在 19 世纪后期,西方表现论发展成为艺术思潮中的主流观念,
认为艺术创作只能从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出发。从而把艺术看做为作家主观心灵和表现。代表人物是克罗齐,科林伍德。(评价:表现说发现了人类表达情感与艺术有直接的联系。艺术家确实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他人,向社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是,表现说与艺术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其一,人的灵感表现与本能表现并不都是艺术,其二表现说很难将再现性艺术,创作性艺术的起源解释的十分清楚)
巫术说
巫术说,是艺术起源的理论之一,主张艺术发端于原始巫术,原始巫术是指原始人类利用幻想的超自然神奇力量来实现他们功利性目的和法术,最早由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巫术说虽然影响并促进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但影响不是根源,(评价:原始艺术与巫术的确有密切关系,许多艺术活动最初表现为巫术活动。后来才独立出来。巫术说用实用性解释艺术的起源,但巫术说忽视了人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的劳动实践,并非一切原始艺术都受巫术的影响,因饱餐后的满足而产生的原始歌舞和巫术就没有关系)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他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和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
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第一,主观因素,也成为内部因素,是指作为创作主体和艺术家的自身条件,也是这些条件和因素,决定了艺术家把握生活,表现生活和独特性,使之创作中体现出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些条件主要有:一、心理功能,二、生活经历,三、思想修养,四、艺术修养。
第二,客观因素,风格不是艺术家的主观随意性的表现。而是艺术家的主观特性和客观现实的正式反映相结合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因素包括:一、时代及社会因素,二、民族因素,三、文化因素。
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由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组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流派得以形成的基本依据
第一,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群体,包括具有卓越能力和创始人和一定数量的代表人物。第二,具有传承性。
第三,具有鲜明的艺术观念,创作宗旨和代表性艺术作品。第四,同一流派的人们有着相近的艺术表现风格。 第五,有较稳定的受众群。
艺术流派的形成方式
艺术流派的形成方式,一般有几种形态。
第一种是自觉形成的艺术社团,即由一些志同道合的艺术家群体在长期创作中有意倡导、自觉组织起来的艺术组织,他们有大体相近的哲学基础和美学观点,以及相近的艺术趣味和艺术风格,会将自己的主张或艺术纲领公之于众,形成具有自觉意识和艺术流派。代表流派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等。
第二种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艺术流派。此类艺术家大都属于艺术创作的题材、技巧、理论主张比较相近。或者生活于共同地区,是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流派。代表流派有欧洲的佛罗伦萨画派,批判现实主义画派等。
第三种是由他人或者后人认定的艺术流派,在一定时期,有的艺术家提出和实践了某种艺术主张或创作原则,逐渐得到其他一些艺术家的赞同和效仿,形成风气,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但未必真正具有实质性的联络或形成结社性群体,而是得到他人或后世人们的认可。比如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唐代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宋代的婉约词派和豪放词派,以及“江西诗派”。
艺术思潮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和影响,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