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经济指标
一般来说,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会加大贸易顺差,改善国际收支,增加外汇供给,这会使人民币有升值压力;而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顺差的减少或者是逆差的扩大,都会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减少外汇供给,使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
(4)进出口对货币供应和利率的影响
进口减少、出口增加,会使净出口增加,增加外汇收入。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结售汇制,企业和居民的外汇收入出售给银行,会增加外汇占款,增加基础货币,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市场利率。这也会进一步加大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反之,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会使净出口减少,减少外汇收人,则会使货币供给收缩,提高市场利率。
(5)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进出口对相关行业的证券价格有一定影响,但目前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影响还比较有限。一般来说,进出口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与其对经济增长和价格的影响是一致的。进出口增长速度加快,尤其是净出口增长加快,对股票持有者有利,但对债券持有者不利;反过来,进出口增长放缓对股票持有者来说是利空消息,但对债券持有者来说则属于利好。 3、进出口数据的统计和发布
进出口数据由海关总署负责统计和提供。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进出口数据一般同时公布人民币数据和美元数据。1994年及以后,月度进出口人民币数据是按当月美元数据乘以人民币兑美元的上月末汇率的数据。
进出口每个月的初步数据由海关总署在月后13日内通过新闻媒体发布,详细数据月后25日内提供。海关总署网站 (WWW.customs.gov.cn)与商务部网站(WWW.moftec.gov.cn)都可以查到相关数据。海关总署编辑出版中、英文版的《中国海关统计月刊》和《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也可以查到,其中,《中国海关统计月报》在月后25日内出版,《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在年后6个月内出版。 (五)利用外资
由于我国在过去一直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国外资本的流入,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而且,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还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因此,在研究分析宏观经济时,利用外资状况常常会受到特别关注,被用来分析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以及可能对整个经济的影响。 1、利用外资的概念
一般所说的利用外资指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通过对外借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及用其他方式筹措的境外现汇、设备、技术等。利用外资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是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所谓外商直接投资,常用英文缩写FDI表示,是指海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中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中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中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中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
在通常的运用中,利用外资这个指标常常会在两个方面用到,一个是对外经济统计部分,反映国际收支中的资金往来,另一个是在投资中,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有多少是利用外资。 2、利用外资对经济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不仅表明经济增长前景较好,也往往意味着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对国民经济有拉动作用。外资流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仍有潜力,企业会相应提高产量,促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如果外资流人减少,则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历史上看,利用外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动趋势比较接近。 (2)对价格的影响
利用外资的增加会直接增加社会需求,并导致国外净资产和外汇占款的上升,在中国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会引起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增加总的社会需求,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会使物价有上涨压力。反之,利用外资减少会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从历史上看,利用外资与物价指数的变动趋势也是基本一致的。 (3)对汇率的影响
6
中国重要经济指标
外资流入可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扩大国际收支顺差,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和外币的供给,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本国货币有升值压力。反过来,如果利用外资大量减少,则本国货币有贬值压力。 (4)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目前,利用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直接影响还比较小。但一般来说,利用外资增长加快,表明国内经济前景较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这对证券市场是有利的。如果利用外资增长放慢或者是减少,则表明国内经济对外资吸引力减弱,国际收支状况可能恶化,对企业效益有不利影响,对股票价格有下压作用。 3、利用外资数据的发布
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外商直接投资的数据由商务部统计、发布。每个月的数据在商务部网站 (www.Moftec.gov.cn)上公布,每月月底出版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有上月和最近一段时间的数据。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利用外资是由国家统计局整理提供,月后13日左右公布,在国家统计局网站 (WWW.stats.gov.cn)、每月月底出版的《中国经济景气月报》都可以查到。
7
中国重要经济指标
三、主要供给指标
总供给是指全社会通过生产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额,其中既包括实物产品,也包括提供的服务等。总供给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起点,它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诸多平衡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一般来说,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水平上升;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下降;若总供求大体平衡,则物价将大体稳定。
(一)农业增加值
农业增加值是指各种类型的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在—定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核算范围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二)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即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通过分析工业增加值的四大构成要素,即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还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工业增加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情况。 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和增长情况是判断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的一个重要依据。
工业是三次产业中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的产业。由于短期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和增长情况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举足轻重,是判断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与工业运行呈正相关,即工业增长提速,则经济增长随之加快;工业增长减速,则经济增长随之减慢。
(三)工业产品产销率
工业产品销售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销售产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它反映生产与销售的衔接程度,是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依据工业产销率,可以判断工业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投资计划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一般来说,工业产品销售率的理想值应为100%,即生产的产品全部被销售。但在实际统计和计算中,产销率可能高于100%,也可能低于100%。这是由于工业总产值是按生产原则统计的,只统计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而销售产值的统计原则是报告期卖出去的产品,这其中不但包括了本期生产本期销售的产品,而且包括上期生产本期销售的产品。
(四)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
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是于1998年2月在全国正式实行的,由七项指标组成,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指标的选择和设置,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六个方面的情况。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国家统计局每月月末对公众公布上月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公众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获得数据。年度数据通过《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对外公布。
(五)建筑业增加值 1、建筑业的重要性
建筑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及装修装饰产业,其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条长,产
8
中国重要经济指标
业关联度较高,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1993年开始连续多年超过6%,仅次于工业、农业、商业,居第四位,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业竣工项目数量反映生产能力的即期增量,建筑业订单流入量反映企业对市场的心理预期和居民对收人的心理预期,是经济行情走势重要的“先行指标”。 2、建筑业增加值的概念
建筑业增加值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3、建筑业增加值的公布
建筑业增加值由国家统计局核算,目前按年度编制和公布按市场价格计算的现价建筑业增加值和按不变价计算的增长速度。初步测算数据在核算年度后2个月通过统计公报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初步核实数据在核算年度后8个月公布。 “第二次核实”数据在核算年度后20个月发布,可以在《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上查到。
(六)第三产业增加值 1、概念
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百姓生活及其他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包括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则是衡量第三产业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指标。 2、公布
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季度核算一次,一般在季后20天左右的“国家统计局季度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发布,初步测算的年度数据在核算年度后2个月通过统计公报和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s.gov.cn)对外公布。初步核买数据在核算年度后8个月公布。“第二次核实”数据在核算年度后20个月发布,可以在《中国统计摘要》和《中国统计年鉴》上查到。 四、财政政策的主要指标
政府和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个缺一不可的因素。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政府主要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经济活动。在政府经济政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就是财政政策。围绕我国财政的运行特点,选择了五个最具重要性,且广泛使用的统计指标。它们分别是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债务收入与支出、债务余额等五个指标。
(一)财政收入 1、概念
9
中国重要经济指标
财政收入是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人,是反映国家参与分配状况的重要指标。
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除此外,财政收入来源还与专项收入、其他收入、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等等。
2、财政收入数据的最终确定
财政收入是政府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它主要通过税收形式取之于民,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很明显,政府在一年中组织多少财政收入应该有一个恰当的数量,组织少了满足不了公共需要,组织多了,纳税人负担太重,会挫伤生产者、投资者、消费者的积极性,甚至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此,安排每年的财政收入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需经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3、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财政收入占 GDP比重也是我们常讲的“两个比重”之一,是反映政府集中财政的程度。如果比重上升,则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全社会税赋)的程度提高;如果比重下降,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全社会税赋)的程度降低。 4、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
财政收人的一个重要分组是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两个比重”的另外一个。1994年,针对中央财政收入集中度偏低的困难局面,实行分税制,对税收体制做了较大调整。调整后的税收一定程度地向中央倾斜,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央财政收入比重。1994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回升到55.7%,此后,该比重略有回落,目前,基本稳定在略高于50%的水平上。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与财政收入对称的一个指标,是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各项事业需要和经济建设开支,反映政府的调控力度。财政支出预算和决算与财政收入预算和决算一样,须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确定。
财政支出的显著特点是操作性强,且见效快。由于财政支出都由政府安排,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总量和投向直接体现宏观调控意图。另一方面,财政支出从下拨到使用的环节和程序相对简单,因此,往往比其他资金见效快,可以较迅速地达到政策目标。这也就是中国这些年来选择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是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人的部分,是反映财政风险的核心指标。财政赤字有预算赤字和决算赤字两种。预算赤字是在编制预算时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是计划安排的赤字。决算赤字是预算执行结果的赤字,是实际财政支出大于实际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分析指标,反映一国财政赤字的相对规模和水平,按国际标准,这一比率应在3%以下。中国1998年之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1%之内,少数年份超过1%。1998年以来,政府从被动接受财政赤字,转变为主动利用财政赤字。因此,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五)债务收入和支出:债务收入与支出是反映财政负担的重要指标 1、债务收入
债务收入是国家以信用形式筹措的资金,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内债务,包括国库券收入、社会保险基金结余购买国债收入、向国家银行借款收入;二是国外借款,包括向外国政府借款收人、向国际组织借款收入;三是国内其他债务,主要是财政专项债券、特种国债等。 2、债务依存度
衡量一国债务收入的多少除了看其绝对量外,还可观察一个相对指标,即债务依存度(债务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率)。这个指标被各国广泛使用,它说明财政运转对债务的依赖程度,如果债务依存度过高,则反映财政困难较大。一般地,一国债务依存度不宜超过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债务依存度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然后再回落的过程。1990年债务依存度为 12.2%,此后持续攀升,1998年达30.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