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0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本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卷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阴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小,故A、D错误;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地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正确;海拔高度主要通过影响热量条件而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故C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经纬度可以看出该地应是南美洲南部地区,图中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其西侧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景观。 3.【答案】D

【解析】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纬度较低,受西南季风影响大,水热条件好,故森林生长条件较好,林线高于其他地区。 4.【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理事物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约南北纬15°之间的范围内,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别形成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 5.【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山有小口”“初极狭”“复行数十步”“土地平旷”等描述可知,该处地形应为中部低、四周高的山间盆地。 6.【答案】C

【解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冰山会减少,北极熊赖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区逐渐消失,北极熊捕食困难,食物链中断,数量减少,濒临灭绝。 7.【答案】B

【解析】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图中P地河谷的东侧有南北走向的山脉,因而P地位于东南风的背风坡;图中P地河谷的西侧也有南北走向的山脉,因而P地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那么季风越过山脉,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产生焚风效应,气候干热,故选项B正确。 8.【答案】C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湖面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可判断该湖泊位于我国干旱地区,最有可能位于西北地区。 9.【答案】C

【解析】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

10.【答案】D

【解析】读图,在右侧纵轴找到3千米高度,做水平线与雪线曲线相交,从交点向气温、降水曲线做垂线,再从与气温、降水曲线的交点向左侧纵轴做垂线(与横轴平行),找到相应的数值。T=18℃;P=40mm,D对。 11.【答案】D

【解析】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收缩气孔,减弱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错误;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错误。据此选D。 12.【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地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体现了非地带性因素。 13.【答案】C

【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所以形成℃、℃两种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植被。故选C。 14.【答案】C

【解析】该地有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汇集形成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淹埋了古城遗址;该地气候干旱,多大风,风力的沉积,淹没了古城遗址;而古城形成以后,该地没有经过张裂下陷;冰川堆积物不会形成分层沉积,而没有分选性。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在℃时期山脉西侧植被为森林,山脉东侧植被为草原和荒漠,体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正确。 16.【答案】C

【解析】结合我国地形特征可知:A地是江南水乡,以丘陵地形为主,夏季降水丰富;B地是指东北地区,纬度高,太阳能不丰富;C地是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D地是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适合大面积建设太阳能发电站。故C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 18.【答案】B

【解析】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土壤多呈酸性,地面河湖纵横,河流径流量大,

流水作用强,故B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影响牧场的主要因素是牧草和地形,所以牧场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山体高度及坡向有关,而与岩石类型关系不密切。 20.【答案】B

【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图中表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的为℃。

21.【答案】(1)气候特征: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较大,降水稀少。原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受海洋影响小;周边有高大山地阻挡,水汽难以进入。

(2)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加之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剧;流域内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量拦截入湖河水灌溉,使湖泊的补给量减少;周边区域植被破坏,使植被含蓄水源的能力下降等。

(3)湖面缩小导致周围地区更加干旱,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不断加重;湖床裸露,增加了新的沙源,导致沙尘暴天气频发;周围地区温差加大;湖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等。

(4)危害:风沙堆积会填埋路基和轨道;风沙会侵蚀路基,破坏车辆和通信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措施:(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植树造林种草,设置草(石)方格沙障;(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等。

【解析】第(1)题,可从区域所处的位置、周边地形特点来推测其气候特征及成因。第(2)题,根据不同时期的湖面线变化可推测出艾比湖的面积变化特点。原因可从全球气候变化,周边区域的人类活动对湖泊的蒸发量、水源补给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和影响、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湖底淤泥和盐分出露对土地盐碱化和风沙来源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4)题,危害可从风沙的堆积和侵蚀作用、沙尘对设备的磨损和对列车运行的影响方面来分析;应对措施可从固沙与阻沙方面来分析。

22.【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或经度地带性) 水分条件

(3)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中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4)全球气候变暖。

【解析】第(1)题,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分布图,结合世界植被的分布可知,A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

温带草原带。第(2)题,图中从C到D,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草原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发现,不少自然带的分布北界都向北推移了,具体而言,我国寒温带针叶林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第(4)题,我国寒温带针叶林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23.【答案】热带雨林。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森林遭破坏,其涵养水分的功能降低,当地地下水水位降低;森林遭破坏,其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加剧当地水土流失;森林遭破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导致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大,以及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径流量减小、野生动物缺乏栖息地等。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为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其主要植被为热带雨林。植被遭破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从地下水位、水土流失、气候、生态环境、河流等方面分析。

24.【答案】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印度洋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欧板块下插入,逐渐隆起形成世界最高的高原。 自然地理环境方面:(任答三点)

对地形的影响:地壳运动造成青藏高原地势高,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原上多大山,多雪山冰川。

对气候的影响:地势高,形成高寒气候,冬寒夏凉,高原上空气稀薄,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对水文的影响:海拔高,青藏高原成为我国也是亚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周边河段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对资源的影响: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晴天,使之成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也成为我国地热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生产生活方面:(任答两点)

对农业的影响:高寒气候造就了独有的高原河谷农业和高寒畜牧业,种植业以青稞为主,畜牧业主要以牦牛、山羊为主。

对人口、城市和经济的影响:高寒气候不适合人类居住,成为我国人口稀疏地区,城市分布少,人口、城市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区;经济不发达,旅游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对地域文化的影响:独特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该地区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能歌善舞的悠久藏族文化。

【解析】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两板块相互碰撞,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的下面,逐渐隆起形成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对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高,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原上多大山,多雪山冰川;对气候影响:地势高,形成高寒气候,冬寒夏凉,空气稀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对资源影响: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高原空气稀薄,

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能资源丰富;对水文影响:青藏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发源地,周边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对农业影响:高原上为独特的河谷农业和高寒畜牧业,主要种植青稞,饲养牦牛、山羊;对人口、城市和经济影响:高寒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人口分布稀疏,城市分布少,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经济以发展旅游业为主;对地域文化影响:由于是独特的气候,复杂的地形,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和语言。

25.【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结合整体性原理回答,径流量减少会影响地下水位、水量、生物多样性、气候;地下水位、水量和气候的变化又会影响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2020届高考一轮专题复习人教版本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卷

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该区域为昆仑山北坡,处于背阴坡,光照和热量不足,所以对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影响小,故A、D错误;在甲地有森林的分布,而乙、丙没有森林的分布;甲地冰原带分布的海拔低,由此说明影响三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条件,B正确;海拔高度主要通过影响热量条件而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故C错误。2.【答案】B【解析】根据经纬度可以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dxis1kkkx77xpo5846y5ap1c1kzfj00qg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