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我的做法也深入学校和社会做一些公益活动,两个女儿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公益活动并担任志愿者。《光明日报》曾以“关爱留守儿童的教师之家”为题,给予专题报道。我的家庭也曾获全市”“关爱之家”称号。“身教重于言教”已成为我的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我把这种无形的正能量,潜移默化的传递在两个女儿身上。
三、三种不同的角色,三种不同的传承
现在有句名言,“教育好孩子是人生最大的生意”。为了做好这一最大生意,我以传统的人性化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有机的结合,把自己对女儿的真爱和自觉行动,在家庭教育这个舞台上,以三种不同的角色展现在两个女儿面前,传承着三种不同的爱。在女儿心目中,我是一个“好父亲”、”好老师”、“好朋友”。
(一)、深沉的“父爱”
“爸爸是山我是树”,这句话是我的大女儿在一次作文竞赛的题目。文中,她真情的表达了对我的依存之感,阐述了父爱是自己每一次进步的力量源泉。
“有一种爱让我永远感动”,这是我的小女儿在全省中学生演讲比赛时的题目,演讲中倾诉了是父爱永远激励着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情真意切的演讲打动了每一位评委和听众。
- 21 -
xx年,我的大女儿要高考了,小女儿要上小学了,而妻子下岗了,岳母患中风病倒了。妻子白天上街摆摊挣钱,晚上回来照顾久卧病床的母亲。照顾两个女儿的重担几乎都落在我的身上。而当时我又担任毕业班的班主任。面对重重困难,我坦然面对。早晨起来先把大女儿叫醒去上早自习,然后做饭做菜,送小女儿上学。晚上回来,做完饭菜,辅导小女儿完成作业,再疏导大女儿高考前的压力,时常还协助妻子照顾岳母。直到夜深人静,家人睡下,我才开始备课,研修、批改作业。在这最艰难日子里,我的一行一动、点点滴滴,两个女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为了给孩子交学费和维持家庭生活,我节衣缩食。十几年来从不吸烟、喝酒、喝茶。大女儿上大学四年中没买过一件衣服,而在两个女儿在学习上的用品购置,我却出手大方。1986年,我在一次去德州出差时,为了开发女儿智力,狠心买下了一盒价格很高的“智力积木”。买回后,我在积木盒的背面写下一首诗:隆冬时节于德市,购此小木为女智。但愿莫负痴父心,喜看来日化春雨。大女儿刚上初中时,无意中发现了这首诗,顿时领悟到我那种望女成才之情,竟永远是那样深沉。又是一个隆冬时节,大女儿拿出儿时的“智力积木”,在下面又添了一首诗:隆冬时节于窗前,提笔写下内心言。作此小诗为父恩,来日定报痴父心。为了这个诺言,大女儿顽强克服学习上的一个个困难,一步步走
- 22 -
向成功。
不知多少个风雨夏日,风雪寒冬我总按时把女儿接回家。女儿病了我背着上医院,衣服脏了,我及时洗好,头发乱了,我亲手帮她梳好小辫。
我常和妻子说的一句话就是“咱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平日里,我不仅对女儿细心呵护,还对她们严格要求。我对女儿的错误言行从不姑息,而是严厉的批评,使两个女儿对我又怕又爱。两个女儿长大了,要离家上大学了,我为她们定下了三条家规,三条家训。家规为“三不准”,不准违法乱纪,不准待人无礼,不准奢侈浪费。三条家训为:第一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第二是调整好心理,第三才是搞好学习。正是这些人性化、科学化的家规家训,使她们树立、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健康、顺利的完成了学业。现在每当谈及家规家训时,两个女儿深有感触地说:“这不是戒律,约束,而是最深沉的父爱,是对我们的最大保护。她们还说:“将来,我有了孩子也要让他牢牢记住这些话。”我听了女儿这些话感到非常欣慰。我似乎看到了良好家风世代相传,仿佛看到了家庭幸福在源远流长。我幽默、感慨的对女儿说:“知我者女儿也,真是人孝百事顺,家和万事兴啊!”
十几年来,我对女儿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对女儿深沉的爱,也成为一条成功的经验。
- 23 -
(二)、令女儿敬佩的“师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名言揭示了父母在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为了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女儿,我买了一大箱子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每天睡觉前总要看上几页。
为了激励女儿上进,我在小学就为她们建立了成长档案,把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成绩都装入成长档案袋保存至今。我在墙面上设计了“荣誉榜”,把女儿的照片、事迹、证书,都展示在墙上。
为了用传统经典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两个女儿在小学一年级时,我采用物质奖励、录音等各种激励方式并耐心辅导,使她们完成了“三个100”的积累,即,100首古诗,100个成语故事,100句名人名言,为她们以后的思想进步、语文学习、写作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培养孩子的才艺水平,我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几十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硬功,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门门都通。两个女儿从小学到大学,书法、绘画、写作、演讲、演唱、打乒乓球等各项比赛,几乎年年获奖。奖状、证书、奖牌、奖杯有上百个。大家赞誉我的两个女儿为“小才女”和“绝色双娇”。
- 24 -
(三)、真挚的“友爱”
古人有“亲其师信其道”之说现代教育学、心里学有“不了解孩子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的结论,而了解孩子的主要渠道就是“沟通”。
为了深入了解女儿的学习、心理变化,我以最大耐心和女儿进行沟通。一有时间就和女儿促膝谈心。两个女儿也对我“知无不言”。女儿的大学同学问及回家最开心的事,女儿的回答总是“和爸爸聊天”。每次放假回家女儿总和我聊到很晚,子夜的钟声总是一种催促。平日里,我总会和女儿们像朋友般的打闹、嬉戏,一起去钓鱼,一起去种树种花,一起下棋,生活中充满着父女的欢声笑语。
1997年,我为了培养小女儿学好英语。把小女儿送到距家200多里的“德州双语学校”学习。而从未离开过我的小女儿思家念父,在一个夜晚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哭闹着要回家。而我彻夜未眠,写了长达10页的劝慰书信,第二天托人带给女儿。就这一封知心朋友般的真情劝慰信,使小女儿坚定地留在了学校。而当小女儿拿着“德州市首届十佳中学生”的证书回家报喜时,却在医院里见到了我因过度劳累,担忧女儿,病卧在床。床边还放着写给小女儿而未写完的鼓励信。小女儿见罢,失声痛哭。
多少年来,每当我过生日或教师节,两个女儿赠给我的礼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