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a.炭粉b.氧化铜c. 。
(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写出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设计实验方案:
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 (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
(5)现象与结论:
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 若现象是 ,则猜想b正确; 假如现象为 ,则猜想c成立.
【答案】(2)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3)CuO + H2SO4 ==CuSO4 + H2O
(4)H2SO4(HCl)(5)黑色固体不溶解,溶液呈无色;黑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呈蓝色;黑色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呈蓝色
【解析】(2)铜绿Cu2(OH)2CO3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受热分解后的固体粉末应为炭粉或氧化铜中的一种或两种,猜想一、二分解猜测了炭粉和氧化铜的可能,因此猜想法只能猜测黑色固体为炭粉与氧化铜墙铁壁的混合粉末;(4)炭粉不能与酸发生反应而氧化铜可与酸反应,取黑色固体放入稀硫酸(或稀盐酸、稀硝酸),根据反应时的现象,可推断固体的组成;(5)炭粉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会观察到黑色固体不消失;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形成硫酸铜溶液,会观察到黑色固体消失且溶液变成蓝色;因此,当观察到黑色固体不消失且溶液无明显变化,可判断固体全部为炭粉;固体部分消失且溶液变成蓝色,可判断固体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变成蓝色时固体全部为氧化铜;
13.(毕节)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常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CaC2+2H2O=Ca(OH)2+C2H2↑(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反应)。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
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
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人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 _(①②③填化学式),可能存在的溶质是 ___和_ __。对可能存在的溶质,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设计并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实验一 向其中加人过量稀盐酸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猜想三成立,发生反应实验二 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人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 __ (填化学式)沉淀。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_ ____。
【答案】分析三: NaOH Ca(OH)2 Na2CO3
的化学方程式为 无气泡产生 猜想_ _不成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Ca(OH)2 + Na2CO3 === CaC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2NaOH [拓展延伸]: Cu(OH)2 防水、防潮 。
【解析】[分析与推理]电石的主要成分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气体,所以将电石加入碳酸钠溶液中,电石先与水反应,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如果投入的电石适量,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所得溶液中只有氢氧化钠一种溶质;如果投入的电石过量,则所得溶液中除氢氧化钠外,还有氢氧化钙;如果加入的电石较少,则碳酸钠过量,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所以溶液中一定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此外还可能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钠中的一种。[设计并实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均可与盐酸反应,但三个反应中只有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所以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即猜想一不正确;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如果猜想三成立,则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后,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拓展延伸]如果将电石加入硫酸铜溶液中,电石的主要成分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可与硫酸铜反应,故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电石能与水反应,所以实验室保存电石时应该防水、防潮。 14.(·江西)为了解甲酸的分解产物,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能分解生成两种物质。 【提出猜想】 实验小组对甲酸的分解产物提出了猜想: 猜想1. H2和CO2;猜想2. CO和H2O。
【设计实验】20℃时,甲酸的状态为______;从图一装置中选择合适的装置______(填序号)对甲酸进行加热。为了加快分解速率,实验小组加入了催化剂,反应后将分解产物通入图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预测】若猜想l成立,则D中的实验现象应为______。
【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F处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甲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交流拓展】资料表明,不同条件下,甲酸的分解产物不同,猜想1和猜想2均能成立。据此小新对甲酸的分解产物又提出新猜想:猜想3. H2O和CO2;猜想4.CO和H2O。经讨论认为无需进行实验就能确定猜想3和猜想4都错误,理由是______。
【答案】 液态 A 紫色溶液变红色 红色粉末变黑色 HCOOH应前后原子数目不相等)
【解析】【设计实验】甲酸(HCOOH)的熔点为8.6℃,在20℃时,甲酸的状态为液态;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应斜向上,故选A装置;【实验预测】猜想1是H2和CO2,若猜想l成立,则有CO2生成,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的碳酸能使D中的紫色石蕊溶液液变成红色;【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C处瓶内出现大量水珠,说明甲酸受热分解后有水生成,则猜想2成立;CO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因而F处玻璃管中的现象为红色固体变成黑色;猜想二成立,甲酸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生成水和一氧化碳;【交流拓展】任何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因此甲酸分解不可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15.(·鄂州)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做中和反应的实验,当他们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的成分.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NaCl和NaOH;猜想二:可能只有NaCl;
CO↑+H2O↑ 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等(反
猜想三: 可能是 .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 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
②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答案】(1) NaOH+HCl═NaCl+H2O .(2)猜想三: NaCl和HCl . 【进行实验】
【解析】(1)氢氧化
溶液不变色 产生气泡
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
猜想三成立 猜想一不成立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水,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2)【猜想】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如果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是氯化钠,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氢;【进行实验】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振荡,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猜想一不成立;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稀盐酸,猜想三成立; 16.(· 西宁)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后,对反应后废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了兴趣
并进行了以下探究:
(l)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 _。 (2)【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 猜想I:废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猜想Ⅱ:废液中的溶质有_ ______。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