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演绎自身的传奇,同时对我们后世社会发展也有很大作用。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历史的洪流中,统治者一般会采取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儒内法”,而道家思想一直被放在若即若离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道家的作用也被大家忽略了。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的道家文化虽然有其时代的固有弊端,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在道家学派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的本原。道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和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认识了道就可以认识世界万物。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曾经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思想家,比如说老子、关尹、列御寇、庄周。学习道家的思想有利于我们了解道家思想的利与弊,从而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政治理想方面,道家的思想家们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社会,把“道”或“至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境界,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社会理想。他们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历史,带有浓重的复古倾向,否定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性特征,轻视人类社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标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相违背,但是他们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揭示了人与人质之间利害冲突不可避免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敢于批判敢于否定,勇敢批判现实,改变现实。
在政治主张方面,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绝圣齐贤,绝仁弃义;第四,慎征罚。道家认为如果不尚贤就可以制止社会纷争,他们虽然想制止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但是他们错误的理解了尚贤与争之间的关系,尚贤并不是社会纷争的根源,不尚贤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社会纷争。道家认识到了物价过高会引发百姓的负面情绪,使民“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众对于稳定统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认识到货物的贵重与否取决于货物的内在价值,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而且难得之货也不是产生盗贼的根源。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家主张统治者对待战争应该慎重,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能发动战争,战争必然导致经济的萧条,而且道家也反对横征暴敛,体恤民众。虽然他们的政治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但是相比于一般的统治术高明得多。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政府应该维护人民合法利益,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应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采取高明的管理策略。而且道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被应用于实践,在休养生息上效果十分显着。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百姓困苦,政局动荡,统治不稳,统治者无法取得完全的剥削利益,于是被迫采纳黄老学说(“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学说即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
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的清静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及“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等政策,对农民做出一些让步,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封建政权,由于这些措施,很快造成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在人生观方面,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为而不争”、“清静为天下正”、“虚其心”、“正言若反”。第一,清静无为的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第二,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第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因此我们可知这里的为而不争指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应该平和、宽容、自然。第四,居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这告诉我们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使人劳,挠则鱼
烂”。第五,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人心虚,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第六,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也就是有所智有所不智。太极是相辅相成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所以我们应该学会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学会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来防止盛极而衰,应该继续挖潜。当然,并不是道家的人生观都是可取的。比如说:庄子曾说过“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泉水乾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互不相识的来得好\。在庄子看来“相濡以沫”,可能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更高的一种境界,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放弃强烈的感情来换取平淡的生活,忘记应该的,放弃能够的,就是一种幸福.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但是庄子倡导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当代提昌的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发愤图强等等的道德观念肯定与格格不入,甚至有一些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的嫌疑。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与其他人隔绝,我们应该互帮互助,在有困难时同甘共苦。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有重要影响。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天之道,利而不害;从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家提出人类应按照道的规律来行动,反对妄为,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人的行为应该合乎天道,这些思想对现今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需要顺应自然之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人与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人类无节制与不合理的对待资源,产生由资源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紧张,甚至产生资源大战。“道”的思想就要求人们应该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不能像歌德说的那样“征服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大同”,这跟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私有制度有所不一样,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这种思想让人们真正平等地看待人与人的关系。
总之,我们应该了解道家的思想,并将其优势应用到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