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2024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 教学设计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目标
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隋唐时期主要政治制度: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变化的过程,了解各种制度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使学生懂得对科举制、两税法等制度的利弊得失进行辩证分析,由此来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通过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 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对这些制度、措施进行描述概括,理解相关制度的演变进程、彼此影响及意义。授课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史料,了解多种历史的呈现方式,并根据史料印证历史结论。使学生养成“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的习惯,具备重视证据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学生应当从不同角度认识制度的延续、变迁和互相影响,理解制度形成和变化背后的社会因素,逐渐提高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学习,产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建设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二)难点:
隋唐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以及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的特点、评价。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
以本校开展的第七届创新节主题“科技筑梦,创新成长”中的“创新”一词为切入点导入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强调“变化与创新”之于一个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世袭制) 2.秦国(含秦朝):按军功授爵。 3.汉朝:察举制。
(1)含义 (2)标准(3)影响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含义 (2)背景(3)标准
(4)影响:影响: ①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逐渐成为维护士族贵族特权的工具。(以上内容结合《历史纵横》学生阅读回答) 5.隋唐—清末:科举制(唐朝鼎盛) (1)历史沿革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④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⑤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⑥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2)特点(3)选拔标准(4)影响
积极:①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②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①禁锢思想、缺乏创新精神。②忽视实用学问,不利于科学发展。③阻碍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以学生身边事为切入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
学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的历程,通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提供的史料,来重点分析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从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加强其唯物史观素养。
(二)发展趋势
总结归纳汉、魏晋、隋唐三个时期选官制度的不同点,以选拔依据和方式为主。从比较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中枢政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