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美学》重点名词解释
1、美学研究对象:美学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美学史上有5种观点:①柏拉图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③英国经验派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④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活动的;⑤美学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审美教育:即美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感情世界,从而潜移默化的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3、马克思的美育观:马克思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他还指出审美教育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条件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的。同时,没有能力获得基本艺术修养的人,对于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难以接受的。 4、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是荀子在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时提出的,主要体现了美育的功能,即美育以感情的方式陶冶人的性情,从而改造人性自身的弱点,使其健康发展。 5、趣味教育:梁启超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趣味教育不同于强制教育,它以趣味为目的,肯定了美育的独特性和独立价值。
6、美育代宗教说: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他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限的。
7、美学之父:美学之父是对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的尊称。他在1750年出版了《美学》一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鲍姆加登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8、《美育书简》:《美育书简》是德国美学家席勒的著作,发表于1795年。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是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9、《丑的美学》:是罗森克兰兹的美学作品,他提出“丑的美学”,认为丑不仅仅陪衬美,也有其独立性,艺术可以“理想化”丑。《丑的美学》不仅是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而且也标志着丑从此真正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它是对现代丑学的开启。
10、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11、美感: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认识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2、审美直观:①直观性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其特点是不经过概念和推理就直接把握到对象的审美特征。②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
13、艺术品的他律性:艺术品的中介功能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艺术品的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也受制于接受主体。
14、仿象:仿象是指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来的意象,它在感情形态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 15、艺术敏感: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16、超验世界: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是通过本质直观认识的,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现客观”这一层面,体现了艺术创造者的终极关怀,震撼着主体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艺术的纵向超越。
17、移情说:是主观论者对于情感活动的本职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观点,他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感并非审美客体所固有的,而且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人格和情感移入或投射到对象之中,与之融为一体,使对象呈现出人格化的情感特征。
18、审美态度: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关照、欣赏的态度,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他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19、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指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0、崇高: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情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